晴時多雲

自由共和國》蕭新煌 /新南向政策的「要」與「不要」

蕭新煌 /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從一九九四年開始,在國民黨李登輝的執政時代就提出第一波南向政策,而且此一「南向」概念是那時開始用的,接著在民進黨陳水扁執政下,也繼續主張第二波南向(二○○三年開始)。但到了二○○八年,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後,由於對外政策巨變,只看西向(中國),於是南向思維終告中斷。

第一波的南向政策,成績有二,一是開啟二次戰後,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的制度化契機,二是提升東南亞各國政經勢力,對台灣的注意力和關心程序。但由於將全部政策重心放在投資,未顧及其他非經濟領域的交流和深根,以致重一時和眼前的經貿利益,輕長遠的外交多方位的策略思考,以致矮化、侷限了台灣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只會見錢眼開,過於現實利益取向。第二波的南向,雖然有意擴大到國會、學術、NGO、宗教交流,但卻缺乏統籌的決策中樞,以致作法零散,還是走短線,拉個人關係,缺乏累積性和制度化。而另一結果是在本國的東南亞研究的深化方向,更已顯得疲態。

在過去八年的馬政權下,台灣與東南亞實質關係每況愈下,糟糕的是,雖也有所謂「東南亞經貿工作綱要」在推動,但大都在較低的外交行政層級,並無高視野的外交目標可言。台灣在東南亞各國政府眼中的「政治地位」一再下降,駐東南亞各國的台灣代表處乃淪為「國民黨和中」的工具,根本無能力展現台灣立場和國格,也根本沒策略、沒作為去加強與東南亞的「國家外交」工作。更糟的結果是,國內東南亞研究從此被視為「政治不正確」的領域,政府的文教部門也放棄了對東南亞區域學術研究的鼓勵和帶動,東南亞研究也立即嘗到「後天失調」的不幸命運。

二○一六年五月廿日後,民進黨將再重新執政,蔡英文準總統也在選前公開提出所謂的「新南向政策」(我稱它為「南向三.○」)。既然是「新」政策,就一定要去除之前十六年走過卻不成功或錯誤的「舊」思維、「舊」途徑。

我認為「新」政策有幾個「要」和幾個「不要」:

一、要全方位建構台灣與東南亞的關係,可考慮建立在APEC基礎上,加強台灣與ASEAN的網絡和制度化關係;不要只限經貿投資或招商,更不要再走個別商人和政治人物的後門。

二、要將東南亞的統籌中心政策提高到國安會秘書長辦公室;不要只停留在外交部亞太司的層級;諸如移民署、內政部、勞動部都應整合在其中。

三、要深化國會、學術、智庫、宗教、勞工、城市、體育、藝術、環境、人權各領域的雙邊和多邊關係;要在各領域認定選擇幾個主要的交流窗口,重點切入;不要再走過去外交部NGO委員會的「均貧」小氣老路。

四、要嚴肅體認東南亞學術研究水準的提高,絕對是固本的必要途徑,再次重視和鼓勵台灣的東南亞研究,要重點培養幾個在台灣的東南亞研究機構或智庫;不要再像以前那樣,由各大學或智庫任憑功夫搶短線經費,而根本無長遠的研究視野和策略,完全無人才培育計畫,一旦沒錢就「撒下」或「落跑」。

五、要善用台灣在東南亞一萬多家「台商」和廿五萬的台僑,以及在台灣的十五萬東南亞配偶和四十萬東南亞勞工,以建構具有互惠、公平和人權特色的新南向政策;不要短視或是濫用上述經濟和社會資本,甚或只是無厘頭地空談或畫餅。

六、要確實掌握東南亞各國的政經局勢發展,可邀請國內相關大學、研究機構或智庫專家學者進駐不同代表處,以進行近距離的深入觀察和提供即時報告;不要再因循苟且,代表處只會應付到訪的官員和立委,以致只會做內交,送往勞來。

七、要固守在東南亞各國中與台灣關係較深厚的國家,多下工夫以作為擴散台灣網絡和「護台」的據點,並強化與他們在台代表處的多樣深入接觸層面;不要毫無頭緒或只能做些膚淺地,卻又無長遠規劃的即興接觸和作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