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經濟果實被中國人、外資吞食

台灣去年GDP成長率三.七八%,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失業率則下降至三.九七%,經濟困局似有解開希望。但實質平均薪資仍倒退約十五年,分配不均現象惡化,貧富差距擴大,房價、物價高漲,多數民眾依舊生活在痛苦的深淵,馬政府的施政仍然不及格。尤甚者,從最近的一些數據與現象看來,我國的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正面臨嚴苛考驗。
 生產線勞工示意圖。(歐新社資料照)

在實體經濟方面。首先是出口大幅衰退,三月出口年減八.九%,第一季出口年減四.二%。其次,一、二月景氣燈號雖亮起綠燈,但綜合判斷分數卻在下限邊緣。而台經院公布的二月製造業景氣信號,終結連續十一顆黃藍燈,轉為代表景氣衰退的藍燈。我國經濟為出口導向,出口與製造業的衰退,乃是嚴重的警訊。在資本市場上,全球主要股市如美國、德國、英國均創下歷史新高,而日本、中國、香港波段漲勢驚人,多頭走勢強勁。台灣股市卻在萬點前卡關,一再開高走低,與國際行情背道而馳,投資人信心之脆弱,可見一斑。在全球股市歡欣慶賀之際,台股卻獨自憔悴,此一現象值得深入探討。

我們不厭其煩地指出,台灣經濟發展的最大隱憂,在於過度依賴中國。之前是依賴中國做為生產基地;現在則想依賴中國做為產品的市場。在前一階段,台灣的對外投資幾乎都在中國,利用中國的低廉勞動力,以低價在全球市場競爭。此種模式產生嚴重的後遺症︰廠商只在意降低成本,卻不願投入研發、創新、開發品牌,結果只能一直擔任代工的角色,在產業鏈上處於最不重要的位置,不但隨時可能被品牌商汰換,亦難以對抗中國企業的崛起。中國近年來以租稅優惠、補貼扶植產業,範圍包含面板、LED、太陽能、DRAM,最近更積極發展半導體,並全力擴大面板、DRAM生產線,相關產業恐再重蹈殺戮的紅海。另外,台商缺乏品牌,加上中國市場的排他性,除了少數早期進入中國佈局、以食品為主的企業或仍有一席之地外,絕大多數台商在中國與外國企業夾殺下,很難在中國市場突圍。

在資本市場上,台股漲勢嚴重落後,仿如與世隔絕的化外之境,如此與全球市場脫軌,不容忽視。其實,股市要漲,重要的是資金與信心,未必反映基本面。美國經濟看似大有改善,實際只是大病初癒,美股卻能創歷史新高,完全拜量化寬鬆之賜,也就是不斷對市場挹注資金活水,股市乃水漲船高。而歐盟、日本也有樣學樣,推出寬鬆政策,結果經濟體質固然虛弱,股市卻已狂飆不已;另外,中國、香港股市的狂漲,竟是出現在GDP走緩之際,顯然亦是得力於一連串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推波助瀾。至於台灣,不但無寬鬆貨幣的環境,且可能追隨美國的腳步升息,貨幣政策的路數與全球央行大相逕庭。再者,稅制對投資人日趨不利。投資股市的兩種收入︰資本利得與股息。前者是買賣的價差,後者是企業經營績效對股東的回饋。因此若要鼓勵長期投資,應該針對資本利得課重稅,才能遏止投機炒作之風,但目前的稅制設計,顯然不是針對買賣之間的利得,而是股息收入,包括二%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兩稅合一抵扣減半等,分明是鼓勵投資人炒短線,而非長期持有。加上稅制歧視本國投資人,卻優待外資,難怪造成台灣投資人資金外流,而外資在台股比重增至四成;而整體股息殖利率達三.八%的台股竟然得不到投資人青睞,令人扼腕。

傾中的產業政策,造成產業空洞化,年輕人或者失業、或者淪為低薪族,台灣經濟成為失落的荒原,中國卻藉台商之手解決就業問題,加速GDP成長;而獨厚外資,卻對本國投資人極盡課稅之能事,導致資金外流,多數績優企業落入外資手中,如外資持有台積電股份達七成八,等於台灣第一流經理人、優秀經營團隊都在為外國人打拚賺錢。由此看來,錯誤的政策讓台灣企業締造的經濟果實,或者被中國人,或者為外資所吞食,而多數國人則無法分享,難怪無論GDP成長數字多麼亮麗,國人始終無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