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不用擔心英文能力分組

◎ 陳東榮、蘇正隆

根據自由時報五日報導,台北市教育局擬推動國中小英文分組計畫,有家長擔心按孩子能力分組會淪於貼標籤。
 示意圖。(資料照,記者朱有鈴攝)

按照學生能力分組施教,這是歐美國家行之有年的制度。我們的孩子在中、小學階段都曾分別在英、美兩國受教育。他們隸屬一個固定行政班,由班導師(homeroom teacher)負責照顧日常上課的事務。但是要上英文或數學課時,班上同學就分散到不同的組,每組有個名稱,但毫無階級意味。至於到哪一組上課,全由老師基於專業判斷,按學生程度決定。當然學生若是進步神速或是無法跟上,老師也會機動把他們調整到其他組去。如此做法,不用擔心孩子被貼標籤,學生也因教學、教材內容的難易符合自己程度,而能快樂學習。家長更不會無聊到去打聽自己孩子的組是高或低,所以都相安無事。

在台灣,每次要施行能力分班都不免遭到家長質疑或反對。我們認為這都與家長的心態有關。以往學校都會有好班、壞班之分。不少家長都會透過關係,想辦法擠進所謂的好班,然後向親友炫耀。無法讓孩子進好班的家長則抱怨自己的孩子被貼標籤。

筆者贊同台北市教育局的創新計畫,只是在分組時,不要用如ABC或精熟、精進、精實等帶有高低層級的名稱。建議改採中性名稱,如樹木、花卉(Rose, Lily, Cherry)或人物的名稱,而且每校自訂,只有老師知道分組的方式。如此一來,就不會有勉強一個有大學英文程度的國一生與廿六個字母都不會的同學一齊上課的情形。

(作者分別為育達科大英文系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台灣翻譯學學會前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