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美中貿易大戰 台灣一定重傷?

◎ 黃欽印

自從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中國課徵近六百億美元的進口關稅,我國從政治、產業、學者,與媒體多不謀而同的認為台灣會受到傷害;但我抱持相反的看法。

其實川普所昭示的價值很簡單、就是「互惠」,而這互惠的概念也間接否決了WTO的開放貿易的概念。原因無他,「互惠」這個再也簡單不過的國際貿易的基本價值,在WTO的框架下反而獲致打壓。

WTO的極致理想,就是認為每一個國家去除關稅後,就能讓每一個國家做它最具效率的生產,貢獻給世界其他國家。這種天真的理想罔顧每一個國家有的能資源與人力資源都不是互斥性地存在;也就是說我能生產某類產品、其他國家也能生產。

在WTO的架構下,某些國家可能因為開放了市場,卻因為所有的自製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都只具備較低效率,導致產業整個被外來產品給瓦解。這同時也讓後進的國家喪失透過開放國內部分市場獲致先進國的技術移轉以提升其產業能力的機會。無怪乎WTO終日忙碌於協商多邊國家間的政經衝突,因為起始的概念就是錯誤的。

二戰以來,我國經貿所倚賴的就是透過人力市場(如加工出口區)與國內市場交換國際的資金與技術;這樣的交換是真互惠。當今台灣的產業能在各國際市場上獲致蓬勃的生機,已不是靠價格而是靠能帶給國際客戶價值來取勝。台灣在過去二十年的時間,並沒有因為WTO而獲得太多利益,多數台灣產業仍面對許多國家的高關稅。反而如日本、韓國、中國、歐洲等大國,每每在WTO平台下迅速與其他國家進行雙邊或多邊貿易協商,擴大了他們的國際市場,更利於他們的銷售與產品技術提升。

當川普政府檢視因為WTO所導致美國國內的製造業與從業人口巨幅損傷,對他而言,這個貿易結構透過關稅來獲致本國產業與就業人口的保護,本是一國總統的合理決策。從川普上任以來積極促成外國企業投資美國(如鴻海),降稅使其本國企業返回美國製造來看,這樣的政策也有脈絡可循。

在一個對台灣非常可議的WTO框架下,二十年來我國已被鍛鍊成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無可取代的競爭力。我國企業能夠承接的訂單批量之小、精實生產,與跨國在地生產的能力已可說是世界無敵。台灣產業對於「短鏈革命」的全球在地生產,不正是積極回應川普政府「互惠」的最佳解答?

預計美中貿易大戰會如台灣先前被列入三○一調查有長達十五年的產業調整期,這未來十五年會是台灣產業積極以「互惠」的方式,與他國建立政經合作的最佳時機。透過美台友好,成為世界各國「最佳政經夥伴」,或許是我國政府應該戮力達成的重要國際政經戰略。

(作者為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