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下一任總統的必要政見

◎ 田台仁

這些年來,綠營選民把期待寄託在阿扁與小英兩任非國民黨的總統身上。但,兩位在當選後,都讓選民失望。為何有此現象?

小英的執政確實著重落實競選諾言,但效果不佳,最慘的是一例一休與司法改革。更令人氣餒的是:雖然這些議題本是超越黨派,且是台灣社會的沉痾,然而,我們幾乎看不到藍營選民支持小英的任一改革。它顯現的是:在台灣,改革仍是政治,不是政策!下一個問題是:民主方式能解決認同及其所產生的改革阻力嗎?

蔣介石到台灣,從頒布戒嚴,設立警總,進駐校園,到全面掌控。在內部完全沒有反抗、外部有冷戰環境的完美條件下,還需要花費十多年時間才得以成局。如今四年一任的總統,能解決累積七十年體制的問題嗎?選民的期待,在選舉的激情下被無限制墊高,然而,所謂的明日之星,也只是比較突出的,甚至於被過度包裝的凡人而已。我們有辦法突破現代大眾民主的矛盾鎖鏈?降低選前與選後的落差?

在認同極端分歧下,目前台灣所施行的民主政治,激烈競爭後能否有效再合作?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不能否認,在台灣,政治動脈絕對不是政策的優劣,而是邦國與族群的認同!那麼,期待透過選舉產生的救世主,能解決邦國認同分歧嗎?雖然有「邦國的理想」,才能建造「理想的邦國」!然而,若連最基本的邦國認同都出現分歧時,根本就毫無可能齊聚圓桌為共同「邦國的理想」論辯了,更休想出現一位新救世主能建造「理想的邦國」。

先前一份民調顯示:雖然在選民對小英失望之餘,小英總統連任會贏,但贏不多。對手假使為郭台銘,那就只有賴清德是唯一希望。順下追問:假使二○二○年由賴清德出馬,選後他能豁免於選民不滿的宿命?若以當下主政者被侷限在無法解決認同差異的前提下,選民非常可能再度掉入找尋寄託新救世主的循環了。一遍又一遍,台灣人還要期待多少位救世主?

領導人若無能解決認同的分歧,那麼再多的選舉,無論是誰,都無法讓選民持守共有邦國的認同,那新上任者只能繼續存留於七十年來的醬缸漩渦內打轉。

總之,下任的總統人選,絕對需要針對選民認同分歧,能提出且落實解決辦法的人,這種選舉才能讓台灣往前進展,也才有意義!

(作者為經濟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