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前瞻再商榷」

談預算分配不當、效益評估矛盾

◎ 張溫波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總經費預算八八二四.九億元,以發行特別公債挹注。債務負擔不是問題核心,能否真正發揮預期效益,應為各界關切焦點。預期效益的充分發揮,貴在預算分配得當。預算分配可從投資項目及地區兩項來觀察,應可看出端倪。

就投資項目而言,軌道建設高占四十八%(四二四一.三億元),但乘數效果卻低至○.一八;而為突破當前產業發展瓶頸,政府傾力推動發展的綠能及數位工業,各僅占二.八%(二四三.一億元)及五.二%(四六○.七億元),這種分配方式顯然極不對稱。揆其原因,主要為北、東、中南部創造廣大商機,集中式討好各該地區青壯年族群,其用意不難猜想。至於水環境及城鄉建設的預算分配,亦如出一轍。由此可見,各界關切預算是否用在刀口上,應可一目了然。既然如此,這一鉅額特別公債難免虛擲、浪費,殊值再商榷。

前瞻基建計畫效益:創造實質GDP規模九七五九億元,顯然是將不可能達成超高乘數的綠能及數位兩項建設,塑造為效益奇蹟,以粉飾實質GDP規模。該兩項建設誘發民間投資合計高達一兆六六○六億元,竟然超過實質GDP,又是另類奇蹟。每年增加工作機會四至五萬,八年合計三十二至四十萬,出現區間值,但五大類民間投資及實質GDP卻是單一整數,反映各項效益數據相互矛盾。實質GDP每增加一億元,創造就業量等於三十六至四十五人,遠較過去八年間平均值三十人為多,同樣是奇蹟。

最後,五大類民間投資都是名目值,獨獨GDP為實質單位,豈不怪哉!但推估未來八年實質GDP,應先有未來八年通膨率,如何取得,令人質疑。既然能推估總實質GDP,就應推估每年實質GDP成長,俾便與每年就業增量對應,但這部分卻是空白。由此顯見,各項數據缺乏相互連結關係,作業草率可見一斑。這亦反映各項效益出自不同來源,並印證各項效益自相矛盾。上述各點質疑,殊值主管機關再商榷。

(作者曾任台大教授,經建會退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