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子維
柯文哲為上海派出「統戰部長」參與「雙城論壇」緩頰,他表示,五二○後兩岸交流凍結,但總要有一個「突破」的地方。然而,目前「冷和」的兩岸關係,或許才最符合兩岸彼此當下的需求。台灣應該審時度勢,謀定後動,而非操之過急,把壓力往身上攬。
對台灣而言,不論是年金改革、處理不當黨產,或是一例一休的勞動權益、教官退出校園、特偵組存廢與原住民轉型正義等等,需要優先處理的議題,都屬「內政」層次,少一些兩岸關係的「紛擾」,有益無害。
對中國而言,包括資本外逃、產能過剩、政府與國企債務槓桿過高、南海仲裁與南韓部署薩德防空系統等等,也正面臨一連串的矛盾與挑戰。此外,中共內部的權力鬥爭,隨著「北戴河」的召開,以及明年「十九大」的倒數計時,只會有增無減。兩岸關係若能保持「西線無戰事」,對中南海來說,未嘗不是一種暫時性的「解脫」。
曾幾何時,在中國及「有心人士」的渲染下,兩岸關係的「進展」,成為台灣的「責任」與各種問題的「解藥」。這樣的邏輯,不僅讓台灣喪失兩岸關係的「話語權」,淪為被中國「打分數」的對象,更影響台灣獨善其身的「自信心」。
事實上,過去馬政府八年執政,所留下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即便兩岸關係再融洽,台灣還是要自立自強,不能,也無須,寄望中國的「善意」。今天的兩岸關係或許平淡如水,卻給了台灣「先安內」的難得空檔,與其患得患失,不如好好把握。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