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魔幻拉美》圍牛競技:智利牛仔的驕傲

除了有精湛的騎術之外,智利牛仔還練就了騎馬圍牛的本事,並因這項本事而提升了社會地位。起初,那只是牛仔的其中一項工作,漸漸演變成競技,榮耀、掌聲、歡呼、色彩…… 令圍牛競技流傳四百餘年而不墜,奠定智利的庶民文化。

陳小雀

智利國土狹長,南北長達四千三百餘公里,東西寬平均約兩百公里(最寬處為四百公里)。有關其國名「Chile」的起源,說法眾多。普遍認為,源自印加官話克丘亞語(quechua),係「冰寒」之意。另有一說,「Chile」乃擬聲字,源自當地一種鳥類的叫聲。尚有一說,該字源自艾伊瑪拉(aimara)原住民語,為邊疆之意。無論哪一種說法,均為智利增添興味。

狹長的國土可分為三部分。北部跨越南回歸線,居信風之背風坡,氣候乾燥炎熱,甚至滴雨不降,而形成乾旱的阿塔卡馬(Atacama)沙漠,沿海地區盛產硝石,山麓則蘊藏豐富的銅和鐵。中部的智利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農業發達,是智利的糧倉,盛產小麥、大麥、玉米、稻米等各種穀物,也是葡萄產區,全國五分之四的人口集中於此。南部則是多雨區,氣候濕冷,森林茂密,並蘊藏鐵礦與石油,境內居民稀少,林木業與畜牧業頗為發達。

雖然中、南部呈現不同地貌與氣候,自殖民時期起,即以農、牧業為重,因而出現大批「瓦索」(huaso),在大莊園從事農、牧等勞力工作。所謂「瓦索」,乃農工、牛仔之意,至於農婦則稱為「瓦莎」(huasa)。隨著歲月流轉,這群致力於智利經濟開發的農工階層,為智利奠定最富含民俗色彩的庶民文化。據信,「瓦索」、「瓦莎」源自西班牙安達魯西亞,意指缺乏文化修養的鄉下人。不過,另有學者認為,該詞應該來自安地斯山區中部。總之,「瓦索」即智利牛仔,並擴及精於騎術的長工或莊稼漢,類似墨西哥的恰洛(charro)、委內瑞拉的亞內諾(llanero)、阿根廷的高卓(gaucho)。

所謂「瓦索」乃農工、牛仔之意,至於農婦則稱為「瓦莎」。隨著歲月流轉,這群致力於智利經濟開發的農工階層,為智利奠定最富含民俗色彩的庶民文化。(維基共享)

「瓦索」身披斗篷,頭戴寬緣帽,除了這兩款基本服飾之外,「瓦索」並依工作、騎馬等活動而有不同穿著。工作服以寬鬆衣褲為主。由於智利地形起伏劇烈,馬是穿梭各地最便捷的交通工具,「瓦索」在馬背上的時間相當長,斗篷是最好的騎馬裝,舒適且能襯托出馬背上的英姿;不過為了因應不同場合,「瓦索」會改穿歐式剪裁的騎馬裝。至於「瓦莎」,則習慣側騎,翻領開襟外套搭配合身長窄裙,腰間繫著紅帶,粗獷中散發女性媚力。

「瓦莎」以翻領開襟外套搭配合身長窄裙,腰間繫著紅帶,粗獷中散發女性媚力。(Pinterest)

除了有精湛的騎術之外,「瓦索」還練就了騎馬圍牛的本事,並因這項本事而提升了社會地位。在拓殖初期,智利牧場沒為牛隻做記號,一旦牛隻走失即很難再找回,總督因而下令在每年的七月二十四至二十五日兩天,統一在聖地牙哥閱兵廣場(Plaza de Armas)為牛隻做記號,並評等分級。

「瓦索」將牛群趕往閱兵廣場之際,發展出獨特的圍牛技巧。起初,那只是「瓦索」的其中一項工作,漸漸演變成競技,不再侷限於聖地牙哥舉行,擴及全國各地,是各大莊園、牧場最受歡迎的活動,爾後更加入其他餘興節目,形成庶民節慶。

「瓦索」獨特的圍牛技巧漸漸演變成競技,不再局限於聖地牙哥舉行,擴及全國各地,是各大莊園、牧場最受歡迎的活動,爾後更加入其他餘興節目,形成庶民節慶。(datuopinion.com)

十七世紀末,圍牛競技已有明確規則:以兩名「瓦索」為一組的「雙騎士」(collera),並肩在七十五公尺長的跑道上趕牛,且無第三人的協助下,順利圍住牛隻。1860年代以降,競賽跑道改成新月形,在競賽中表現出色的「雙騎士」贏得眾人的喝采,而這對社經地位不高的「瓦索」而言,乃一項殊榮,因此吸引「瓦索」投入圍牛競技,冀望透過競技躍升為名人。榮耀、掌聲、歡呼、色彩…… 令圍牛競技流傳四百餘年而不墜,甚至在1962年被定為智利國家運動。

如今,「瓦索」已非昔日粗鄙牛仔,不僅為智利保留圍牛競技傳統,也象徵智利的民族驕傲,奠定智利的庶民文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