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魔幻拉美》西班牙鬥牛與安地斯神鷹的對決

隨著全球動物保護浪潮高漲,動物保護團體不僅抗議鬥牛活動,甚至也希望停止安地斯山的類似傳統─鬥牛與神鷹的對決。西班牙鬥牛與安地斯神鷹,分別象徵山巒與穹蒼兩種力量,將神鷹繫在於鬥牛背上,神鷹會啄鬥牛的背部,而疼痛刺激了鬥牛,鬥牛於是狂奔並試圖摔掉神鷹……

陳小雀

每年七月六日至十四日,上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蜂湧至西班牙北部的小鎮潘普洛納(Pamplona),參加聖費爾明節(Las Fiestas de San Fermín),一窺海明威在《旭日東昇》(The Sun Also Rises)裡所描寫的奔牛活動(encierro)。

奔牛活動起源於小鎮的街道狹小,無法用車子運牛至城內的鬥牛場舉行鬥牛活動,只好以人趕牛。數百年來,人牛並列奔跑穿越小巷的情況從未引起騷動,自《旭日東昇》問世後,奔牛盛況成為國際矚目焦點,但也再度引發討論鬥牛這項殺戮競技。

每年七月六日至十四日,上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蜂湧至西班牙北部的小鎮潘普洛納,參加聖費爾明節,一窺海明威在《旭日東昇》裡所描寫的奔牛活動。(San Fermín)

鬥牛活動充滿力與美,彷彿一場優雅的死亡遊戲,其過程十分血腥殘忍。近來,動物保護團體極力抗議,西班牙因此出現鬥牛的存廢論辯。西班牙境內有不少城市顧及輿論而明文禁止舉行鬥牛節目,西班牙國家廣播公司也不再報導、或轉播鬥牛活動;然而,這項傳統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史前時代,牽扯層面頗廣,恐怕無法立即全面廢除。同樣的情形也發生法國、葡萄牙及拉丁美洲等有鬥牛習俗的國家。

十六世紀,西班牙在拓殖美洲之際,引進美洲沒有的動、植物,鬥牛品種(toro de lidia)及鬥牛藝術也在其中。自此,凡有重要節日,鬥牛節目成為慶典活動之一。演變至今,鬥牛活動成為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等國的習俗。墨西哥城的鬥牛場居全世界第一大,可見鬥牛活動曾是美洲重要的民俗娛樂。隨著全球動物保護浪潮高漲,動物保護團體不僅抗議鬥牛活動,甚至也希望停止安地斯山的類似傳統─西班牙鬥牛與安地斯神鷹的對決。

美洲有其原生種的野牛(búfalo),主要分布於墨西哥以北至加拿大一帶,在前哥倫布時期,美洲野牛被視為聖獸。安地斯山上有駱馬,但沒有原生種的牛,西班牙鬥牛體型強健、動作敏捷,被引入安地斯山後,印地安人將對山巒的崇拜挪移至西班牙鬥牛身上,視其狂野性格為雄性及陽剛的象徵,代表父權。西班牙鬥牛因而融入安地斯山文化,並衍生出許多與西班牙鬥牛有關的民俗信仰與習俗。久而久之,在祕魯的某些原住民村落,甚至以為西班牙鬥牛是美洲原生種動物。

安地斯神鷹(Vultur gryphus),分布在安地斯山脈而得名,為黑色的禿鷹,白色羽毛環繞頸部,體型龐大,重約十一至十五公斤不等,係哥倫比亞、厄瓜多、玻利維亞、祕魯、智利和阿根廷的國鳥,其中有四國的國徽上有安地斯神鷹的圖案。根據神話傳說,安地斯神鷹被視為太陽神的使者,象徵勇猛與敏銳。

安地斯神鷹,分布在安地斯山脈而得名,為黑色的禿鷹,白色羽毛環繞頸部,體型龐大,重約十一至十五公斤不等,係哥倫比亞、厄瓜多、玻利維亞、祕魯、智利和阿根廷的國鳥。(圖:截自youtube)

西班牙鬥牛與安地斯神鷹,前者為征服者,後者則為被征服者,分別代表山巒與穹蒼兩種力量,蘊含二元對立,也意味著兩種文化的交融。

在殖民時期,祕魯中部的原住民部落於每年八月舉行鬥牛活動,在活動之前,先舉行西班牙鬥牛與安地斯神鷹對決的熱身節目,而這個節目被名為「亞瓦節慶」(Yáwar Fiesta)。「亞瓦」(Yáwar)在印加官話克丘亞語(quechua)裡,即「血」之意,「亞瓦節慶」亦等於「血的節慶」(la fiesta de la sangre)。

「亞瓦節慶」對居民及動物而言,皆為勇氣的試驗。首先,居民必須擒獲鬥牛和神鷹。安地斯山區採放牧鬥牛,而神鷹棲息於海拔三千至五千公尺高的岩壁,捕捉鬥牛與神鷹乃一項相當危險的工作,居民不僅得小心別危及自己的性命,同時也不能讓鬥牛與神鷹在捕捉過程中受傷。接著,將神鷹繫於鬥牛背上,神鷹會啄鬥牛的背部,而疼痛刺激了鬥牛,鬥牛極力狂奔並試圖摔掉神鷹,一旁的群眾則儼然鬥牛士,拿起紅布不斷鼓譟和挑釁。鬥牛與神鷹彷彿化為一隻長著翅膀的怪獸,代表痛苦的結合。經歷了激烈打鬥之後,鬥牛已被啄得傷痕累累,群眾才將鬥牛與神鷹分開,且將神鷹放生。

「亞瓦節慶」對居民及動物而言,皆為勇氣的試驗。首先,居民必須擒獲鬥牛和神鷹。(maravillas-peruanas.blogspot)

祕魯建國後,「血的節慶」改為每年獨立紀念日(7月28日)舉行。在祕魯一些城鎮的廣場上,就矗立著神鷹繫於鬥牛背上的雕像。1941年,祕魯作家亞格達斯(José María Arguedas,1911-1969)將安地斯山的原住民鬥牛藝術化為小說《亞瓦節慶》(Yáwar Fiesta),藉血腥的對峙,影射原住民遭白人剝削。如今許多原住民部落已不再舉行這項習俗,目前僅在安達邦巴(Antabamba)、葛拉屋(Grau)、科達邦巴斯(Cotabambas)及亞伊瑪拉耶斯(Aymaraes)等地,仍可見到「血的節慶」。

誠如其名,「血的節慶」存廢與否,尚在激辯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