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烈焰焚春》焚了誰的春?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自2001年的9-11事件之後,台灣陸續出版不少有關西亞方面的書籍。再加上之後的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伊斯蘭國(ISIS)等重大國際事件,部分出版社與讀者對這區塊的歷史與政治情勢更加關注。八旗文化今年出版《烈焰焚春:從埃及革命到伊斯蘭國,阿拉伯之春後的中東如何墜落人間地獄?》(A Rage for Order: The Middle East in Turmoil, From Tahrir Square to ISIS)一書,便是一例。

八旗文化今年出版《烈焰焚春:從埃及革命到伊斯蘭國,阿拉伯之春後的中東如何墜落人間地獄?》(圖:八旗文化)

本書作者羅伯沃斯(Robert E. Worth)以文字描述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突尼西亞國家的現今局勢。透過他所訪談的對象,讀者在第一章〈廣場上誕生的新民族〉可看到埃及在2011年年初那18天的人民反抗運動,自由民主的氛圍高漲;第二章〈公平的復仇〉中,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上校(Colonel al-Qaddafi)在2011年10月遭到槍殺後,所謂的革命軍如何致力追求民主與法治;第三章〈女孩的教派之爭〉,有關於敘利亞兩個不同教派的穆斯林:阿里亞(Aliaa Ali,阿拉維派)與諾拉(Noura Kanafani,遜尼派)如何從友好到敵對的;第四章〈被部落囚禁的國家〉談論葉門為何會因為部落鬥爭而分裂,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如何在背後操弄;第五章〈孤鳥難鳴〉將焦點轉回埃及,指出伊斯蘭主義者-即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執政之後,埃及經濟更加衰敗、官僚一樣沒有效率,總統還被指如埃及法老一樣殘暴;第六章〈哈里發的陰影下〉描述伊拉克的蓋達組織(Al-Qaeda)建立了伊斯蘭國,確有許多令人不齒、扭曲伊斯蘭信仰的一面;第七章〈和解〉說明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搖籃突尼西亞,伊斯蘭主義與左派有了和解的趨勢。

這本書涵蓋的範圍很廣,從西亞到北非、從2011年到現在。過去一般讀者僅能以新聞媒體的影片與口述內容來瞭解這幾年的西亞問題,然本書作者沃斯則是將足跡深入西亞幾個國家,並與不少經歷過革命事件的人物交談,取得第一手的對話與訪談紀錄,讓讀者能有機會閱讀到章節架構完整的文字敘述。

儘管如此,讀者或許還可以思考的是,羅伯沃斯以新聞報導的形式呈現他經由訪談、觀察到的現象,是否有其特殊立場?書中有許多敘述,例如:

「穆巴拉克(埃及前總統)做過最棒的一件事,就是壓迫人民。」(40頁)、(利比亞)反抗軍說:「這就是他(格達費)養妓女的地方。」(71頁)、「革命後的埃及沒什麼改變……殘暴不仁、貪污腐敗的廣大組織並沒有消失。」(199頁)

這些人提供的說法,在當地有多少比例的人口認同?是否還有別的想法也值得一提?

換句話說,沃斯所採用的訪談內容,固然反映出一部份社會大眾對於局勢的觀感,但不盡然是該地整體發展的完整面貌。這些說法,必須有對話的對象才可能產生更多的討論性。例如,官方的立場如何?為什麼大家只看社會上的聲音,而刻意忽略當地政府的立場?儘管書中有些訪談對象是政府官員,例如第五章〈孤掌難鳴〉終的埃及內政部長,但在作者的筆下,呈現出的卻是一副高傲、貪腐的模樣。而這類形容多半流於主觀判斷。沃斯所呈現的立場完全是民眾、反政府的一方,也許讀者更應該思考,在執政者與社會的衝突中,政府其無奈之處為何?社會的對抗是不是完全合情合理?

第三章〈女孩的教派之爭〉,有一句話倒是比較公允。沃斯提到一遜尼派的穆斯林說:

「我大部分的朋友都是阿拉維派(什葉派支派)…… 過去,誰是什麼派並不重要。」(96頁)

也就是說,有些問題,像是教派間的衝突,充其量是政治問題的副產品,不見得是教派之間本身就存在問題。回到其他的面向上,我們也需要這樣來看,當主流輿論一味採用特定立場的觀點批判某個人或某件事時,讀者只看到一面倒的負面形容,也因此對於「何以伊斯蘭國有能力崛起、甚至獲得很多人的認同?」這件事無法理解,現今敘利亞的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府對於內戰、伊斯蘭國有些什麼決策?自然也不在閱聽者的理解範圍內,但阿塞德政府真是如此十惡不赦嗎?所謂的反抗軍就沒有任何殘暴的行動嗎?

讀者還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是,這所謂的「墮落人間地獄」,是否完全是西亞地區自身的問題?各個國家在面臨巨大變革之後,往往出現的都是更加惡劣的政治局勢。抗爭、革命就真的能帶來更好的世界嗎?本書第六章〈哈里發的陰影下〉寫到:

「阿拉伯的年輕人要求民主的未來,全世界都在看,都為他們喝采。」(240頁)

然而,歷史上經歷過那些抗爭與革命的人(不僅是指參與運動的人),其中為數不少人後來還是懷念起變革前的「燦爛時光」。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可能只對於在抗爭後獲得權力的某些人是「春」,卻不是所有人的「春」,悲哀的是,後續出現的問題所焚毀掉的卻是國家整體的「春」。這不單只是自身的問題,世界強權在這區塊的明爭暗鬥、利益糾葛,也是造成當地發展停滯、後退的因素之一。

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可能只對於在抗爭後獲得權力的某些人是「春」,卻不是所有人的「春」,悲哀的是,後續出現的問題所焚毀掉的卻是國家整體的「春」。(publicautonomy.org)

此外,沃斯的報導只在表面現象的描述,並沒有深入討論現象背後的歷史因素與意涵,這類書寫模式,切斷了歷史與現在之間的連續性。例如,現在的敘利亞內戰,絕對不可能只是這個時間點上的事件,必然有更早的歷史因素影響,也許與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哈菲茲阿薩德(Hafiz al-Assad)的執政有關,也必然延續了二戰後敘利亞脫離法國控制後就從未解決過的問題。

這些背景因素沒有說清楚,讀者便難以理解現階段情勢演變至此的來龍去脈。這也需要坊間出版社的協助,引介專門討論敘利亞、伊拉克、埃及議題的著作,紮實地從歷史面向進行描述,避免片面式的報導性質內容,才能真正有助於理解對西亞局勢的前因後果,而不陷入狹隘的主流媒體觀點。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