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與執政團隊上台不到一個月,一切政務的推動才開始起步,但民調卻顯示滿意度不高,似乎應驗了外界所稱,新政府並沒有蜜月期。誠然,即便擁有超能力的執政者都不可能在一個月內交出成績單,但人民在意的並非實際績效,而是政策方向與背後的思維邏輯是否以民眾權益為主。起手式更具體而微反映了政府未來的施政模式,若是引發民眾質疑不滿,即意味執政者的政策方向未能取得民眾的認同與信賴。而新政府的起步似已陷入嚴重危機。
一個在總統、國會與地方選舉都取得壓倒性勝利,尤其對照組是被定位為無能的馬政府之新政府,何以接掌政權之初便未能獲得民眾肯定?癥結在於「維持現狀」與「推動改革」是小英政府的兩大施政主軸︰前者係小英意圖穩定兩岸關係的承諾,乃是為了避免激化兩岸關係的緊張衝突,影響內部的改革;後者則是推動轉型與改革,使台灣成為進步富裕公平的國家。遺憾的是,短短二十幾天的執政似乎已讓民眾感到新政府的政策走向「離維持現狀太近、距推動改革太遠」,因此對新政府要將台灣帶到何處,產生疑慮。尤甚者,民眾所見的施政作為仍是以因循舊制居多,甚而有「馬規英隨」的跡象,或是一些欠缺溝通協調的奇思妄想,令人感嘆新政府之所以為「新」,具體的改變何在?
國人當然能夠體諒,在中國咄咄逼人之下,不承認九二共識,要維持現狀難度甚高,因此對於新政府承認九二會談事實、強調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做法,雖然萬般不滿,還是以大局為重,忍辱負重。不過,新政府的退讓顯然不能得到中國的善意回應,反而加大施壓力道,且一些說法,例如在WHA只提「中華台北」,未提台灣,在六四感言中口口聲聲「中國大陸」等,令人憂心新政府的退讓底限不知伊于胡底。維持現狀不可得,台灣主權便先受到矮化與傷害。其實,中國對台施壓抵制,只會傷害它多年統戰台灣的受益階層,削弱其台灣內部同盟軍的利益,對眾多產業與階層影響甚微,必定難以為繼,因此維持現狀固然必須有所退讓,但主權絕對寸步不讓;以主權作為籌碼,不可能換來穩定的兩岸關係。
尤甚者,不但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操之於中國,進展有限,執政團隊研擬、提出的很多政策,也距離改革愈來愈遠,感覺上似乎是象牙塔裡蛋頭學者的白日夢罷了。以交通部為例,部長一上任不優先解決機場捷運通車一再延宕問題,究辦其中是否涉有貪瀆弊端,以及藉桃機淹水事件大力整頓交通單位人事,反而仍舊任用具爭議性的前朝官員回任,讓備受質疑的「交通幫」繼續把持交通大計與要津。交通部正事、要事不辦,卻處處與民眾計較小利,譬如以降低肇事率為由取消連假國道夜間免收費,並無限擴大使用者付費概念研擬橫向國道收費。事實上,此次端午連假夜間上高速公路的車輛比往年更多,但肇事率也同時下降,印證交通部取消連假國道夜間免收費以降低肇事率的政策邏輯根本不通,但大官仍在硬拗強辯。而橫向國道收費,在國人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之下,只會增加民眾的痛苦指數,不會帶來幸福感。這種官員的作法,當然會使新政府離人民愈來愈遠。
短短二十多天的執政,新政府官員的奇談怪論與凸槌行為,可謂族繁不及備載,在在傷害人民對新政府的期待,因此滿意度只能勉強維持平盤。小英總統顯然也感受到民意的壓力,在假期中開始約見官員討論政策議題。溝通協調是必要的,尤其政黨的核心價值更須讓很多非黨籍的閣員了解與認同,才能同心協力,開展新局。但政策強化溝通之餘,人事也應一併檢討,那些無法認同改革或政策作法不利於改革的迂腐官僚,應儘速撤換,勇於啟用具理想性的幹才,新政府方得邁開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