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教育是生產力的開端?

◎ 莊媮荃

近來台師大教育政策小組召開記者會,以「教育:美好世界的開端」為題,對新政府提出教育建言,多方評論圍繞於數據之可信度,或對學生、教師、政策等問題的討論,但筆者認為焦點不應放在這些「教育」面向,而是重新思索教育的願景與承諾:何謂「美好」世界?教育所帶來的「美好」究竟是什麼?

台師大教育政策小組日前召開「教育:美好世界的開端」記者會,對新政府提出教育建言。(資料照,記者吳柏軒攝)

師大所提出的教育政策建言對「美好」的定義與假設又是什麼呢?如果仔細閱讀這篇建言(可在師大新聞網頁上下載),就能發現師大的立場幾乎以與市場機制一致、偏頗地以生產力的標準來檢核教育,例如引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估算:「台灣所有學生如在二○三○年都具備基本學力,國民生產毛額可以增加八五二○億美元,…不只維持社會正義,更可以提高經濟產能價值。」又舉芬蘭與英國的例子證明「小學階段結束前消除分數差距是弱勢協助最有效的方式」。未來的GDP也好、在校分數也好,孩子的成就是被「量化」的,如此的價值觀歌詠著高分高薪,以符合社會期待,促成階級向上流動。

如果高分高薪是被追求的教育價值,那也就意味低分低薪將被排斥,這會是一個「美好」世界的開端嗎?筆者認為通篇最聳動的論點並非二十萬個孩子等待失敗,而是師大前一句才說「所有的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下一句竟建議新政府將弱勢者教育視為「國安議題」,這個建議難道不是出自對教育弱勢者低社經地位的排斥與歧視嗎?難道不是已經預設教育弱勢者為社會動亂的原因之一了嗎?說好的「尊重其追求自我實現的權利」呢?難道無法在以智識成就為主的教育體制下自我實現者就應被歸類為「問題」嗎?

回頭看這幾年台灣所謂的國安議題,如黑箱服貿、進口假油,難道高薪高學歷的政府團隊和企業不必負責嗎?顯然我們需要另一個思考模式,打破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對教育功利思維的一套「美好」價值,筆者相信一個透過教育來展望的「美好」社會,應能在大眾的思考與行動中,使得「美好」這個判準本身可供檢討、翻轉與重寫,好讓教育走出死胡同,具備「更美好」的契機,若教師或政策有任何重大使命,無非捍衛這種自由吧!

(作者為宜蘭高中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