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圍城裡的道德

■ 西區老二

以前我們講「只准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作為起義或造反的好藉口。當前現實上演的一幕幕活劇,泡茶聊天的就地合法權取代了販夫走卒的路權,以及警力調度有時盡,滾滾紅塵無絕期……等景況,在在證明「只准百姓吐痰,不許州官掃街」的「民主」時代儼然降臨。

既然民主是「必要之惡」,透過民主程序選出來的政府當然是萬惡之首,做不得主的人民因而證成了自己的道德地位。什麼是道德呢?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說得明白就不是道了,因此我們應該反對所謂愈辯愈明的真理;陳眉公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如今男女平等了,可見男子無才也是德,同理可證,愈無能的人德性愈高。

法國人把婚姻比作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政治則不然,與其說是圍城,毋寧說是圍爐─「嘻嘻然言非所宜言」。所謂竊國者侯,偷來的東西自然要分贓,所以老子說治國如烹小鮮,眾人皆想分一杯羹,絕沒有中途退席的道理,一個擺不平,甚至連桌也給翻了。

烹飪講究品味。沙特在《存在與虛無》一書,將人的品味分為「好的」品味和「沒有」品味;好的品味的構成要素是「自由與必然性之間所連結的動態」,反之則沒有品味。具體而言,例如內急是必然的,在沒人看見的暗巷解手也很自由,但我們不認為隨地便溺是好的品味。所以康德說這還不夠,自由是有審美意義的。好的品味在吃菜的人嘴裡,不在做菜人手上。於是我們知道,胃口好而不挑嘴的人沒有品味,吃飽了還貪嘴的人同樣沒有品味。

圍城之人自詡道德─不講理的道、無才能的德─好比圍爐之人自命品味不凡,動不動要翻桌,其實只是吃撐的人胃裡作酸,沒吃飽的人心裡犯酸罷了,全談不上品味有無。

把胃口的大小說成品味的好壞,彷彿患厭食症病人還要逞英雄的說:「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然而其不食嗟來食之人對於他人的施捨,是「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的,卻不像以圍城之名行圍爐之實者那樣吃碗內看碗外,嘴裡說不要,腹肚仍是挺誠實;如此這般論道德,倒不如周星馳在《鹿鼎記》裡坦蕩蕩的說:「反清搶回我們的銀兩和女人,復不復明那是脫褲子放屁。」來得英雄好漢些。(作者為網路作家,http://ntupoet.idv.tw)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