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文資審議要講文史價值

◎ 林奎妙

屢遭民間詬病的文資審議制度,今在台北市第一次的開放旁聽。

台北市願意開放旁聽,確實對審議過程起了化「略」為明的作用,但旁聽席設在距離會議室十公尺外的小房間中、十來人只能用螢幕看轉播,以及委員採「不記名投票」的表決方式,仍舊讓公民無法檢驗文資委員是否說一套、但投票又是另一套。這些隔開公民知情權的做法,使得文資審議的開放度仍徘徊在及格邊緣。

透過今日開放旁聽浮上檯面的爭議是文資審議委會的組成比例過度倚重空間專業人士而輕歷史人文背景,恐怕會是下一個必須被面對的問題(以台北市為例,廿名專家委員中,只有兩位是真正歷史人文領域出身,其他皆為建築、都市規劃、空間設計、保存技術等背景)。

以今日審議的大案「六張犁山區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園」為例,文化局參與現勘的委員先行做出「肯定其歷史價值,但因山區水保問題恐怕不易保存,故認定不具文史價值」的建議,現場甚至還追加了「可採納骨塔、紀念碑、公園等方式」重新保存白色恐怖的歷史。令人感到納悶的是,六張犁以亂葬崗的形式傳遞著白色恐怖時期的肅殺氣氛,一旦成為納骨塔、紀念碑,後人還能從新建的物理空間去體會人命如草菅的時代氣氛嗎?再者,有委員認為關於台北市的白色恐怖受難者與六張犁相關性的資料不足,建議暫緩研議,現場除了有提報人士解釋資料早已出土,老政治受難者也語重心長地說,若文資委員不事先花力氣了解六張犁的歷史背景,怎麼能輕言審議乘載台灣重要歷史的文化資產?這樣的工作難道還需要民間團體來替委員們作功課?而因「保存不易」而認定沒有文史價值就更是神邏輯了,若文史資產的價值是看容易保存與否來認定,那麼還需要專家嗎?人民就可以自行判斷了!

開放旁聽,只是讓文資審議往及格邁進的第一步。希望文化局與委員諸公能以更開放的心態面對社會長期的批評,建議不如將側錄過程直播上網,相信在民眾的鞭策下,台北市文化治理才能脫胎換骨,長出新氣象。

(作者為社運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