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如此不爭氣!

據報導,歐盟要改採較嚴格的國際會計準則,台灣在歐洲掛牌發行可轉債、存託憑證的大企業,因擔心新制對財務資訊揭露要求更高,計畫轉檯到不受新制規範的地區,但韓國三星卻選擇留下來,甘願挑戰與國際接軌的壓力。台、韓在亞洲新興國家中其規模、發展時辰均極為相似,韓國敢勇於挑戰,要拚敢博,台灣為何不敢?老實說,台灣最近十年表現之不如韓國,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此邊的草沒了(如工資貴、遇到困難),就到另邊有草的地方(即有廉價勞動力的國家),一向是台灣游牧式企業經營的特色。台灣之所以會滋生此特色是因為隔壁有了比台灣大二百多倍、講同樣語言的中國,可以說台灣是得天獨厚。韓、日雖也是中國的近鄰,但語言不通、文化迥異,中國對他們而言是人地生疏的外國。但優渥的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往往不是福,這與生在家財萬貫家庭的孩子,出有車、家有冷氣,也有高薪聘請而來的家教,但讀起書來遠不如十年寒窗的窮家子弟是同樣道理。當台灣所得提高,生產要素價格水漲船高的時候,台灣因有中國,企業就採取了安逸的西進政策。韓國雖也遇上相同的成本上推問題,但韓國因沒有講韓語的中國,只好埋頭苦幹,持續在韓國境內投資、升級、研發,十年下來,韓國企業的成就有目共睹,已遠非台灣之所可比擬。

所謂積習難改,此次歐盟採較嚴的會計準則,韓國企業表示要拚,台灣企業卻表現落跑的兩極反應,可以說充分展現了台灣企業無根經營的特色。歐盟當然不會因台商要出走而修改其規定,台商也自知力不足以撼動歐盟,但在台灣嗓門就大了,「留在台灣,死路一條」,就是他們的堂皇理由,還會動用親中媒體、學界,甚至歐美在台商界迫使台灣政府就範。「中國熱」就這樣如火燎原,GDP在全世界還占不到一%(約○.七%)的小台灣,竟然囊括了中國自全世界所接受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約六千億美元的一半(即約三千億美元)。台灣經濟能支撐這麼大的海外投資嗎?

個體的利益不但不全然代表全體利益,且往往是負面的。近幾年在台灣發生的地雷股、銀行逾放、卡債、民怨,以至罷免、倒扁等等政經社會問題,追根究柢就是產業過度西進,台灣經濟動能萎靡的必然結果。

過度伸張的個體利益也會傷到產業,燙到自己。舉我國電子零組件附加價值率來說,二○○○年還有二十九.九%,到了二○○五年快速下降到十七.一%,表示了整個產業的利潤西進之後大量縮水。整體製造業亦然,一九九九年台灣還有二十七.七%,到了二○○四年降到二十.一%,韓國就不一樣了,二○○四年仍然有二十三.七%,高於台灣達三.六%。台灣的貿易條件亦因台商追求低成本在中國大量生產之結果而日差,以二○○三年為例,進口物價年增率為五.六%,但出口物價年增率反而下跌一.一%(南韓是正數二.三%),顯然,順應企業的「積極開放」政策已使整體產業的利潤率下降,亦讓個體企業利益枯竭,影響到企業之股價、籌資,甚至研發。

不過我們不能責怪企業,台商或美商,因為他們追求本身個體利益是本職,是天經地義的事。該怪的應是政府,如何引導、要求企業走上正確上進之路是政府的功能,也是責任,不然何需政府之存在?就是因為政府不爭氣,只會聽從企業商賈之言,才使我國去年資訊硬體海外生產高達九十三%,經濟表現亦掉落至小龍之末。

我們真的想要問政府一句話:當台、查斷交,曼谷搶旗受辱的傷口還在隱隱作痛之時,政府真的還要跟企業一樣的不爭氣,只看眼前,見樹不見林,「務實」地、「按部就班」地要對中國開放嗎?請為政者伸手摸摸自己的心肝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