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主體政權論述

■ 李梅

李前總統日前提出以「台灣主體政權」取代「本土政權」,大家各有不同看法,但多數認為李前總統再次展現其「超越」的哲學,為台灣未來指出明路。

李前總統提出「本土政權」的確是有別於兩蔣時代的「外來政權」,透過他推動民主化的努力,將國民黨政權「外來政權」徹底落根台灣轉換成「本土政權」,也藉著民主化及政權本土化,才使國民黨的統治,甚至中華民國的統治有了正當性。族群問題在兩蔣時代是存在的,只是被壓抑了,高高在上的統治階級當然無法感受到,到了李登輝總統的時代,族群問題因為民主化,本省人也逐漸可以分享政治權力而大為緩和,這是李前總統的功勞,無奈少數統治階級因為既有的權力被剝奪,遂再刻意挑起族群衝突,才種下現在的所謂族群矛盾。

李前總統所提出的「本土政權」正是區隔民主化前後的中華民國政權,是正當化、合法化中華民國政權在台灣的重要工具,功不可沒。如今,台灣已經全面民主,沒有「外來政權」的問題,但是台灣民主化仍面對相當挑戰,國家認同近幾年受到中國意識的衝擊,也有極大的危機,面對新情勢,要再次團結台灣內部,抗拒中國併吞的壓力,自然必須拋棄前一階段的思維,超越「本土政權」。

民主化後的台灣,李前總統再提出「台灣主體政權」,為的是要區隔「中國主體政權」,要避免台灣出現一個以中國馬首是瞻、以中國為主體思考甘做中國兒皇帝的政權。「台灣主體政權」就是以台灣為主體思考,不以黨派做分別,不以領導人的族群做區隔,也就是不分藍綠,只看是否以台灣為主體施政核心價值及指標。在台灣人民厭惡政治惡鬥之際,我們期待「台灣主體政權」能再次號召人民不分黨派,鞏固台灣民主,才是台灣人民之出路。

(作者為前媒體工作者)


超克藍綠對立

■ 黃德源

在《李登輝給年輕人的十堂課》中,我們所看到的不僅是李登輝如何從虛位總統到實權總統的驚險過程,更重要的是其間所彰顯出來的堅定信仰與恢弘氣度。正因為如此,敵人可以被重用、對手可以與之合作,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堅定信仰的基礎上,例如為了台灣主體的永續發展。有了信仰與戰略高度後,看事情的角度自然不會停留在「誰上誰下」,而是心繫於國家整體的發展與民主制度的永續。

近來,李前總統提出「台灣主體政權」,他從「生命共同體」與「台灣主體性」等根基出發,並以「民主」、「自由」、「人權」等現代普世價值為前提,建構一個超越狹隘血緣模式的跨族群開放式之主體認同,而在此基礎上,「新時代台灣人」自然是與「台灣主體政權」成為一而二、二而一的辯證關係。有鑑於台灣政治的論述貧乏以及黨派對立,我們期待,未來所有國民能共同深化、實踐「台灣主體政權」的內涵,並以更大的包容力與站在國家利益的前提上,超克藍綠的對立。(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博士班研究生)


尋找共同願景

■ 錢橙山

過度強調「本土政權」,本土兩字反而成為政客操控政治、圖利的工具,現在甚至要變成貪瀆的避風港。更嚴重的是,本來並不存在的族群問題,竟因此成為台灣社會最大的困擾、政局不穩的主要原因。

台聯黨慶後李前總統和媒體茶敘,呼籲未來台灣社會應該以「台灣主體政權」一詞,取代「本土政權」。

他說,過去因為本土與外來抗爭的歷史背景,才會產生「本土政權」的名詞。容易出現分離主義的色彩,相互區隔對立。他主張應該建立新時代台灣人的觀念,而無論先到後到,在台灣的居民都是「新時代台灣人」。他說,台灣主體認同,不僅是認同「台灣」這個名詞,包括台灣的制度、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只要認同這樣理念,都是新時代台灣人,不應排除其他省籍和族群。

李前總統認為「本土」定義不清楚,容易製造「本土」和「非本土」對立,衍生成省籍、族群和社會衝突。相較之下,「台灣主體」更容易匯集國人的國家認同,因此提出「台灣主體政權」一詞,希望化解藍綠和族群對立,尋找台灣共同願景。(作者為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