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澄社評論》災難新聞學

◎ 盧世祥

連續發生重大災難事件,國人心情沉重。災難一旦發生,新聞傳播至關緊要,尤其高雄氣爆屬持續進行事件,狀況一時難以解除,準確而適時的資訊為公眾之所需。拜網際網路之賜,新聞媒體提供即時資訊已不成問題,但在災難報導的準確與適當,顯有改進空間。

以高雄氣爆事件為例,媒體第一時間現場報導,《蘋果日報》記者魏斌且因此重傷。政府機關從地方到中央,連夜成立應變中心,反應也算快速。特別是高雄市政府,從一日凌晨零時四十分起,發出包括電子郵件、簡訊等新聞稿,不斷更新,提供災民安置、災變情勢、傷亡狀況、災區管制、停班停課、水電氣供應相關資訊,透過媒體、網路傳播,告知公眾。

災難事出必有因,不論天災人禍,都須調查清楚,以便究責,並防患未然。媒體積極探究真相,卻不宜越俎代庖,只憑片面資訊而妄加論斷。空難事件調查更須慎重,即使黑盒子判讀,也要專業。復興墜機事件,媒體名嘴妄論其因,有如王祿仔仙,混淆視聽已成常業。

有水準的媒體報導災難,會深入探討事件本質,以專業服務公眾。馬航被擊落事件,《華爾街日報》分析各式防空飛彈可及高度,探討客機飛越交戰區風險,圖文並陳。

英國BBC報導高雄氣爆,強調防止氣爆是都市規劃基本要項,除了天然氣,商業區不應出現化學氣體管線,最早指出高雄住宅商業區與工業區分隔不嚴的代價。

妥善對待受害者也是災難新聞處理的ABC,但台灣媒體,尤其電視台,一直表現低下。馬航事件,荷蘭舉國接回罹難者遺體表現的莊嚴肅穆,令人對高度尊重生命的文明荷蘭,肅然起敬。同時間發生復興空難,台灣電視台卻以極度聳動誇張的手法,渲染受害人家屬悲情,招致惡評。

高雄氣爆發生,電視新聞慣性不改,仍一再播放受災家屬號啕大哭等鏡頭,把收視率建築在家屬哀傷之上,導致二度傷害。「勿過度使用悲傷者痛苦、哀號的影像」,電視「同業自律」有此規範,但說一套、做一套,屢次侵害人權,貶低新聞界格調,電視台新聞部主管與負責人最應受嚴厲譴責。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