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場強迫資本與就業移動的豪賭

◎ 李世榮

三三○凱道示威和平結束,但服貿問題並未落幕。馬政府堅持服貿協議不可退,學生則回到議場繼續堅守。跨國貿易為經濟自由化、國際化的捷徑,為何兩岸服貿問題鬧得龐大民意的反彈?若怪馬江政府不守程序正義,則何獨服貿引發大波?正因服貿自由化之深層意涵,隱然觸動民心不安所致。依照經濟學原理,貿易可促進分工、提高經濟效益,何以民心不安?

基礎國際貿易理論以「財貨」之生產、分工為典範。國際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慣例,通常是「貨貿」先行深化,然後才逐漸開放資本與就業移動,漸次進入「服貿」的領域。

為何服務業自由貿易協定,必須留待雙方交流成熟階段才簽署?理由有二:其一、傳統服務業(例如美容、交通業)除非跨境消費(例如出國美容),否則只有特許對手跨境生產,才能進行交易。因此「服貿協議」之核心在於國際資本與就業移動,影響遠比貨貿深遠複雜。自由貿易過程從貨貿而服貿,從易入難,產業和人民才有充裕時間逐步調適、拉近差距。

其二、服務業,尤其在地服務業,提供居民生活所需之終端服務。不論「貨貿」成長或衰退,人民仍留國內安居樂業,生活相對不受干擾。然而服貿協議開放對岸服務業者長驅直入(服務進口),與本國企業競爭。國人缺乏「比較利益」者,固將被迫轉行、轉業或失業,具「比較利益」優勢者,也只好舉資離境(出口服務)。請注意,典型「自由貿易」理論並不考慮跨境生產,就業人口與資本移動僅反映國內產業結構調整。

文明水準一致的地區(例如歐洲),友善國家間的經濟整合,尚知謹慎循序漸進,先行「貨貿」深化。請問,兩個政治敵意未消的國度間,是什麼理由必須打破國際慣例,務必令「服貿」先行?目前兩岸人民生活方式懸殊,馬江有何正當性,跨越自然次序,強逼人民吞下獨斷之服貿協議,驟令中小服務業者兩岸奔波呢?服貿協議蘊含的不只是資本分工,更隱含深入干涉民眾生活方式的就業政策,是場大豪賭。「化獨入統」大躍進,民生何辜?(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