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海洋垃圾 政府應有對策

◎ 陳璋玲

台灣海岸線長達一千六百公里。當您在海岸漫步時,可能不時看到塑膠袋、菸蒂、寶特瓶、尼龍繩、漁網、保麗龍等充斥其中,這種經驗可能大家都有。墾丁是個海洋觀光的熱門景點,去過南灣的人,應該很熟悉南灣沙灘旁有座橋,橋上有許多水上摩拖車業者等著拉遊客體驗水上活動。但當您走下橋,回看橋下「景觀」時,應會倒吸一口氣,因為橋下堆滿垃圾,河水流經垃圾,再緩緩流入人來人往的沙灘,及最後的海岸線。看到這種景象,除選擇避開外,是否思考過為何我們產生的垃圾流落至此?為何沒有相關單位處理?為何我們的遊憩品質如此有待改進?

海洋垃圾是個嚴重的環境問題,影響海洋生物生存、破壞珊瑚礁棲息地、造成漁業經濟損失、危及航行安全,以及有礙海洋觀光發展等。當科學家發現北半球太平洋及大西洋存有大片面積的「塑膠濃湯」時,更顯出海洋垃圾問題的嚴重性。

筆者曾研究漁船出海作業所產生垃圾的處理問題,該研究發表後引起某編輯興趣,進而邀請筆者撰寫一文有關全球海洋垃圾的管理策略。由於此一契機,筆者回顧全球的海洋垃圾管理策略,從中發現,國際組織、區域組織及有些國家已推動許多海洋垃圾管理措施,包括美國聯邦政府的海洋垃圾管理計畫、歐盟的海洋政策綱領將海洋垃圾列為海洋環境管理的指標之一且須於二○二○年達成目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各區域海推動海洋垃圾管理計畫等。

反觀台灣,除了少數環保團體透過淨灘等活動持續關注此議題外,少見行政部門有長期的計畫與行動來解決此一問題。雖然政府成功地推動塑限及資源回收等政策大大助於減少垃圾量流入海岸,但長期的海洋垃圾監測、跨部會的海洋垃圾管理策略、政府和民間合作夥伴的建立都非常缺乏,使得海洋垃圾問題未能有效解決。

想像有一天,當海岸線充斥垃圾,蒙蔽白砂、湛藍海水及海岸奇景時,那些「海洋口號」都將顯得不切實際。(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