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最大的政治詐欺案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簽署被馬政府吹噓成解救台灣的萬靈丹,預估國內生產毛額(GDP)可成長一.六五%至一.七二%,產值增加八九七六億元至九二四五億元,約可創造二十五.七萬至二十六萬個工作機會。但簽署三年以來,台灣GDP一再下修,失業率仍居亞洲四小龍第一,顯然簽署ECFA無助於「六三三」、「黃金十年」的兌現。換言之,它不是仙丹妙藥,反而是一劑慢性毒藥,讓台灣經濟慢慢步上死亡之路。

檢視ECFA預估效益之跳票︰其一,馬政府宣稱ECFA一年可幫台灣省下三千億台幣的關稅,但事實上只有預期的四%;其二,所謂ECFA可以帶動外商來台投資,事實卻相反。二○一一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台灣排名倒數第二,出現了四十年來首度負成長,只贏安哥拉,甚至輸給北韓。更嚴重的是,其所承諾的GDP成長率、增加產值與就業人口,皆未能兌現,因此若稱之為台灣當代最大宗的政治詐欺案,也算是實至名歸。

其實,除了上述的問題之外,最近有些數據的出爐,更反映出重大隱憂。例如今年起ECFA早收清單全數降為零關稅,但六月我產品在中國市占率卻創下近十一個月以來新低,而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也疲弱不振,上半年市占率僅一.六七%,是近十年來最低。有關前者,或許有人以為,近三年台灣對中國的貿易順差每年均達七百多億美元,如果沒有對中國的順差,台灣外貿早已出現嚴重逆差了,因此,不必在意我產品在中國市占率的下滑。其實,持這種看法的人,並不了解台灣與中國經濟連結的結構性問題,以及數據所隱含的警訊。

表面看來,台灣對中國擁有龐大順差,好像是台灣競爭力優勢的體現,其實,這些順差大多數本來就是台灣產業垂直整合的產值,卻因產業外移中國,再從台灣進口上中游的原材料與零組件,才造成內部產值的一部分以貿易順差的形式呈現。設若產業沒有外移,台灣本身完整的上中下游的供應鏈,即可自我運作,何須把上中游原材料、零組件繞了一大圈,出口中國?而繞了這一圈,卻帶給台灣相當嚴重的後遺症與衝擊。

首先,產業外移中國,因為對中仍擁有龐大順差,看似沒有損失,實際上損失的是龐大的工作機會。台商在中國創造了逾千萬個工作機會,如果他們選擇留在台灣,台灣就業情況將可大幅改善。只要就業機會可以增加,民眾收入增加,連帶也會帶動消費,內需必可熱絡,促進經濟成長。所以這些順差並無正面意義,反而成了台灣民眾失業的癥結。其次,龐大順差是台灣產業將垂直整合轉為國際分工的結果,它能繼續存在,乃因台商仍舊站穩世界大廠代工的角色,雖然外移卻依然向台灣進口零組件。但是,由於台商企業未能轉型與提升,隨著中國品牌依恃龐大市場與民族主義情結而崛起,例如筆電、手機,便開始扶植本國的供應鏈,台商遭逢嚴厲的挑戰。台商競爭力的下滑,反映在對美市占率的下降。一旦中國品牌與代工、供應鏈逐漸建構完整產業版圖,取台商而代之,外移台商便會降低或取消對台灣零組件、原材料的進口,屆時台灣對中國的龐大順差必然急劇減少,甚至逆轉為逆差,台灣經濟將面臨嚴苛的興衰考驗。

台商將中國當成世界工廠,短視近利的結果,造成中國企業的崛起,成了台商的強勁對手。事實證明,對中國的傾斜與依賴,是飲鴆止渴式的經濟自殺。但因對中龐大貿易順差的存在,掩蓋了我對外競爭力滑落的事實,導致台灣無法掌握轉型的契機,也無法在危機中創造奇蹟。如今,馬政府不思檢討ECFA失敗的教訓,反再大力推銷服貿協議,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執意要將二千三百萬人帶向絕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