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經濟解悶 先拉升實質薪資

◎ 陳建印

根據主計總處日前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國人目前的「實質薪資」為五三六八九元,倒退至一九九七年的水準,若排除非經常性薪資的話,恐怕會有更大的降幅。而行政院長江宜樺之前一席「台灣經濟悶」的談話,點出民間消費不振與出口疲弱是造成悶經濟的主因;尤其是民間消費不振此項因素,不僅為政府最關切的重點,也是造成台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腰斬的關鍵。

經濟體系是由家計單位、企業與政府部門所組成,經濟表現的好壞端視三方的互動而定,當企業願意將所創造的價值與家計單位分享時,家計部門的消費才會提升;與此同時,政府稅收才會增加。當政府利用稅收進行產業環境的改善時,又會為企業帶來價值提升的外部效果;唯有具備此種良性關係,台灣悶經濟的現況才有可能改善。

遺憾的是,台灣目前並不存在上述的良性循環,從近年薪資的變化趨勢來看,實質經常性薪資成長率和實質GDP成長率並不吻合;以一九九一年為例,當時工業部門與服務業部門的實質經常性薪資成長率約七%,同期實質GDP成長率大致也是七%。但到了一九九四年左右,工業部門與服務業部門的實質經常性薪資成長率已不到二%,實質GDP成長率卻在六%以上。也就是說,台灣近年大部分的經濟果實,並沒有分配給受薪階級,或許這就是民眾相對企業主更感受到台灣經濟悶的原因。

美國哈佛商學院院長Nitin Nohria認為:「當企業貪得無厭,社會將無法獲得好處。結果就會造成人們敦促政府打擊企業,而政府將通過限制等手段來打壓企業,這就是一種相互批判的破壞性關係。一旦這種氛圍出現,經濟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從台灣目前的社會氛圍來看,似乎正走往這條不歸路。

值得慶幸的是,近來有些企業開始重視受薪階級面臨的問題,也公開呼籲企業應給年輕人多一點機會,若這樣的轉變能將家計部門、企業與政府三方互動帶往良性的循環圈,台灣經濟才有可能出現曙光;否則,再多的政策,都只會受到破壞性關係的影響而事倍功半。 (作者為工研院競爭力中心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