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心理健康看口腔?

◎ 金林

十二日報載內湖一位中度精神障礙的媽媽,帶著十三歲的肢體障礙兒子自殺身亡;又一件精神疾病患者的悲劇讓人心酸。

情緒躁動的患者不是沒有服務的方式,但他們需要服務人員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大量傾聽,數月後建立信任、數年後可以慢慢從經驗中去體會服藥的重要性、與醫師對話的方式、整理練習出個人應對壓力的方法;但是這樣長期性需要的社會心理支持服務在哪裡?衛生署不管、社會局不理,民間團體想做,卻沒有可以持續補助經費的申請管道;精神障礙服務困難度較高,需要終身的協助,但政府的服務都是些高案量、快結案、高數字的表面遊戲,困難、困苦的個案始終無法獲得積極性的服務。

較重的精神疾病,剝奪一個人操作的能力,雖然可以理解人情事故、講話也頭頭是道,看來與常人無異,但其實手眼協調功能差、無法自行啟動做事情的步驟和程序、有交通障礙難出門…也就是通俗所說的「失能」。沒有幾位精障病友可以自行料理三餐、整理換季的衣物,精障者需要長期性的照顧服務才能平靜生活、需要持續性的復健活動以減緩退化,精障者和他們的家屬都需要長期性的社會心理支持,而這些服務在哪裡?

去年,行政院組織再造「衛生福利部」下面將增設獨立的「心理健康司」,但是今年初卻有立法委員提案,要將心理健康司和牙醫的口腔業務合併,改設「口腔及心理健康司」,一則又一則的精障悲劇,每月發生,聰明的台灣人,難道只能一籌莫展。政府、民代請帶領我們,建立可以解決問題的服務制度吧!

(作者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總幹事、康復之友聯盟理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