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理化課 英國台灣不一樣

◎ 陳志今

最近各個地方政府,以台北市為起頭,開始資助中小學生留學。到底什麼是國外教育所擁有,而台灣卻十分缺乏的呢?筆者就以在英國的親身體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台灣的國中科學理化課實驗上,理化老師曾以實驗演示空氣中含氧氣的比例。實驗十分簡單:將蠟燭放在一個缽中,四周放水並點燃蠟燭,然後用一個量筒蓋住蠟燭。當蠟燭熄滅後,因為量筒中的氧氣被用光水位會上升。水位上升的比例,就是空氣中含氧比例。這節課,筆者記得實驗的過程花不到十分鐘。

當我來到英國中學時,這個氧氣含量的問題又再一次的被演示,但他們的教學方式卻令我大吃一驚!英國老師先做了這個蠟燭實驗,但是實際測量的結果,氧氣比例卻只有大約十%。原因在於蠟燭燃燒會釋放其他氣體,像二氧化碳等等。接著他開始解釋任何實驗都有其優缺點,而測量氧氣的實驗並不只一種。因此接下來又設計另外兩個實驗,來測量空氣含氧量,並且比較哪種實驗較好。這樣下來,一個簡單的「氧氣占總空氣的二十%」的科學常識,足足花了整整兩堂課。

又有一次是關於物體密度的實驗,我印象中在台灣課堂上的「解釋」不超過五分鐘。但在英國,為了解釋密度的定義,一個公式,足足一堂課。

英國的理科考試和台灣相比是簡單得多。一個科學常識都要花數堂課,當然沒時間教太多更高深的內容。那為什麼我們在大學以後的科學成就卻無法與英國分庭抗禮呢?

台灣的教育中有許多課程花費在學習知識本身,卻不過問知識是從何而來,又如何加以應用。學生為了考試和升學,填鴨式的咀嚼課本,也失去了應該在教育中學到的創造力。更糟糕的是,這樣的體制,使得許多無法記憶這些龐大資訊的學生,喪失自我信心。

希望這些即將出發的小留學生們,能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也能有天回到台灣來一展長才。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生,高雄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