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倫奧看門道:政治外交學

◎ 劉世忠

倫敦奧運除了賽事引人入勝,英國投入的外交與政治努力鮮少有人提及。

一九六○年羅馬奧運和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成功讓兩國走出大戰的衰敗陰影。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對南韓在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起著激勵作用。二○○四年雅典奧運,希臘砸下八十億歐元,換來的卻是五年後的財政破產。二○○八年北京奧運,企圖以鉅資形塑「和平崛起」的強權地位,但中國的國際形象迄今並未改善。

反觀本屆倫敦奧運,英國早於數年前即將永續、減碳、環保的概念落實到外交政策之中,倫奧是此一前瞻外交的一環,更是完整檢視外交成果的行銷機會。英國政府除成立能源與變遷部,派遣巡迴大使進行國際遊說,積極參與國際氣候變遷事務的推動,落實到倫奧的操作面,於五年前成立獨立的「二○一二永續倫敦委員會」,大從奧運場址選擇在東倫敦的廢地進行環保、綠化轉型,為倫敦市民開闢未來新的綠色生活空間,小到五年前就由政府補助倫敦計程車全面翻新為省油環保的汽電車,部份比賽場館使用環保材質興建,奧運後可拆卸重複使用,加上奧運公園嚴格執行低碳排放、無污染、再回收與垃圾掩埋等措施,造就了歷史上第一個「綠色奧運」。

倫敦奧運開幕式回顧了大不列顛帝國的光榮歷史,英國或許不如往昔壯大,但藉由外交政策轉型,同時將外交理念以奧運模式成功輸出國際,對照砸下數倍金額、財大氣粗的京奧與雅奧,這才是觀察倫敦奧運政治外交學的重要收穫,也是值得台灣學習之處。(作者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