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回應「保存台北機廠 已成國際事件」

◎ 臺灣鐵路管理局

洪致文先生投書「保存台北機廠 已成國際事件」,本局謹說明如下:

臺鐵臺北機廠日據時期原稱臺北鐵道工廠,於民國24年(西元1935年)落成,是臺鐵機務處單位之一,過去為臺鐵主要車輛維修與改裝基地。由於早期功能仍兼具國防用地,基於工安及工廠管理,廠區開放供遊客參觀或一些早期文獻資料的索取仍需經過上級批准。由於臺北機廠將於年底前搬遷,在此即將搬遷的繁忙時刻,臺鐵仍規劃暑假期間開放民眾參觀,讓民眾認識臺北機廠的文化資產,並也產生相當大的迴響,努力應值得肯定。

另臺北機廠將搬遷至富岡新基地,基地中設置鐵道文化園區,保存鐵道文物,另各工廠間二樓設有參觀動線,可居高臨下安全的參觀車輛維修過程,提供民眾參訪及體驗鐵道文化,例如靜態的鐵道文物展示及動態的鐵路車輛搭乘。另機務段辦公大樓之瞭望台,透過落地窗可參觀行控中心及基地車輛調度過程,期能成為活的博物館。

臺鐵基於其為政府機關之一份子,對於臺北機廠文資審議結果無論是古蹟或歷史建築,均會秉持公部門落實文化資產維護工作,以永續經營的方式管理維護臺北機廠的文化資產,不會發生將珍貴文化資產變賣的動作。臺鐵目前已針對全台81處文化資產,發展臺灣環島鐵道文化網絡,後續更會持續推動鐵道文化志工,達成文化資產教育扎根、傳承、保存多樣化與國際接軌等目標。

由於維護文化資產需要龐大的經費支持,除一開始再利用為博物館的巨額整修費用外,每年估計至少尚需5至6億的營運維護費用,在公部門財務漸窘情況下,不可能再倚靠公部門編列預算支應,必需尋求多元的資金來源。文化資產再利用為博物館若無財務支持,欲達成完善文化資產保存,且透過再利用產生寓教於樂目的,等於緣木求魚。

如何在文化資產保存與活用之間達到平衡,對照國外發展經驗,針對臺北機廠此屬於工業遺產類型的文化資產,可基於其產業景觀、建築特性及所處的都市涵構,歸納以下三種類型的保存再利用作法,並允許並存發展:

一、延續歷史脈絡為博物館:將原產業轉化為具生活與社會教育功能的場所。

二、轉型為博物館或藝術中心:工業建築基於其挑高富變化空間特性,相當適合作美術館或藝術中心使用。

三、轉型為商業設施(混合使用型):位於都市發展與周邊環境緊密結合者,可朝向購物娛樂辦公住宅或旅館等使用,且允許新舊並存。

無論採取上述何種作法,保留歷史建築特色、建築構件展示,運用呼應及對比手法進行適當空間的介入,透過展覽、相關活動、專業人才培訓、景觀改造等,強化地域的集體記憶,將是日後廠區規劃利用相當重要的部分。因此,未來臺北機廠的發展,除歷史意義的保存外,允許博物館、藝術展演、商業機能、辦公空間、教育、娛樂等多元使用機能同時存在,尋求一可新舊融合、歷史與商業共存的保存機制,較能吸引更多文化產業支持及參與、達成財務收支平衡及維持工業遺產的永續經營。

因此,多樣的機能可以激發創意與產業發展、提供工業遺產更長時間、更佳方式的被留存與再生使用,更可為歷史建築物創造新價值,活絡社區活動,並與當代的城市生活結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