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人工島群南台灣反核災的策略

◎ 曹啟鴻

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二○一一年公布的「台灣外海地質引發海嘯可能性調查」,台灣西南沿海的屏東、高雄,深受鄰近的馬尼拉海溝威脅,倘若發生大規模斷層錯移,將帶來巨大海嘯。屏東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嚴重,恆春又是核三廠所在地,面對海嘯襲擊的承受力相當脆弱,必須採取積極性措施,才可能擺脫災難陰影。

當日本民間已有倡議,可利用災後土石設人工島安置災民時,筆者認為政府必須重新檢討國土規劃,利用莫拉克風災沖刷的大量砂石,在台灣西南沿海設置若干人工島群,在島上發展再生能源,倘若真發生海嘯,這些小島則有如第一道防波堤的功用,降低海嘯衝擊、削弱能量,保障台灣本島的安全,如同日本松島島群的減能避災。

這些人工小島群除在必要時具有防災、消能、禦浪的功能,如海上長城保衛屏障台灣,更應擺脫過去台灣多處填海造陸設置重工業、高污染產業的模式,改以綠色乾淨能源,設置垂直式永磁風力發電機,或進行氫能生產,甚至利用潮差發展永磁發電,非核後皆可解決當前能源需求,亦能降低海嘯衝擊。該島群更可規劃養殖專區,解決現行養殖業超抽地下水的地層下陷壓力。

當人民站上街頭呼籲「核電歸零」,負責任的政府不該以「廢核就無電可用」做藉口閃躲,應積極嘗試發展替代能源,跳脫慣性思考,才能有新機會。在三一一震災週年之際,盼此倡議能帶動政府、民間對海嘯、核災等重災有更積極性政策討論。(作者現任屏東縣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