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是誰還在迷失中?

日前陳總統在元旦文告中指出,將以「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作為兩岸經貿的新思維、政策的新主軸。正當全國各界為陳總統能從過去「積極開放」的泥淖中脫身而慶幸之時,民進黨內卻有人要求「台灣必須找到正確定位」,並不諱言他們站在阿扁總統相反的一方。

「積極開放」是「後李登輝」泛藍的主張,與「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及「以經促統」連接,成為一完整的政策論述,邏輯一貫,目標就是國家統一。

相對於主張統一的泛藍政團,過去的民進黨即以本土政團自居,主張台灣優先、主權獨立。但執政後令人訝異地對中國卻採取了「積極開放」政策,出現了以綠色政權推行藍營經濟政策的怪異現象,注定了綠色政權的藍化與腐化,廣大的中間選民也隨著經濟向中國之傾斜而日漸藍化。二○○五年,中共看中了這一點,認為時機已成熟,乃制定了「反分裂國家法」,果不出中共所料,隨之就有了連、宋的北京行,大搞「聯共制台」的勾當。如果說連、宋之「朝聖」是一種賣台行為,那麼今天那些無視於「反分裂國家法」,提出「積極定位、自信開放」的人,與連、宋又有何差異?

面對以八百多枚飛彈瞄準台灣的中國大談西進、經濟統合,一面又主張立憲、正名、一邊一國的民進黨,已是充滿了矛盾,毫無邏輯可言,久之必失人民之信賴。民進黨之所以會在立委及三合一縣市長選舉中敗下陣來,說來也是自作自受,我們真懷疑那些死抱「西進」主張「定位」的,有沒有從敗選中獲得「正確」的教訓?

那麼台灣必須找到的「正確定位」在哪?那些主張「自信開放」的民進黨人說,「首要之務在於釐清台灣在新的國際分工體系上要居何種位置,扮演何種角色的定位問題上,從此思考兩岸經貿策略」。問題是,難道我們要自我定位為「中國經濟圈」之一員,以此扮演國際分工體系的一環?他們似乎故意忽略了台灣的對外投資九十%已集中於中國,累計投資更是達二千八百億美元之可怕事實。即使以投審會核准的單年六十九億美元(二○○四年)計算,也已達我國二○○四年GDP的二點三%(日本的此一比率是零點○五%,美國為零點○三%),此種中國熱以「傾國傾城向中國」來形容亦不為過,非但嚴重排擠了國內之投資,也對國家經濟安全構成無可彌補的損傷。試想當你作為中國經濟圈之一員,與中國搭起緊密的分工體系之後,中國會讓台灣享有民主、自由,繼續作為一主權獨立的國家嗎?

陳總統就是看到了此點,才會勇敢地站起來,要把台灣由「中華經濟圈」、「一國兩制」的泥淖拉回,減少對中國依賴,回歸正確的地位,總統說,「因應國際競爭,唯有落實深耕台灣、佈局全球,而非僅僅依附一個特定的市場,我們不能把中國視為全部的市場或最後的市場,全球化絕對不等於中國化,台灣不能把經濟的命脈和所有的籌碼都鎖在中國」。這才是「正確定位」的正確位置,唯有如此,台灣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持續享有獨立、自由、繁榮的將來。

「醒醒吧,總統」是主張「統一」的某黨主席的「名言」,現在總統已清醒,且已抓到台灣應有的正確定位,沒清醒的反倒是繼續「沉醉於中國市場」的那些人,包括主張「統一」的某黨主席,及還在狂言「自信開放」及要組織「兩岸政經學會」的那些綠營的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