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銀行鎖進中國 中小企業受害最深

◎ 黃天麟

九月十七日,聯合、經濟、工商、旺報均在頭版頭條報導「大陸銀監會批准四家台灣銀行在大陸籌建分行」之「大消息」。它們最近處理國銀在中國設站之熱度,若與二十六年前國銀獲准設立全國第一家駐歐分行,或三十七年前省行庫獲准設立第一家海外分支機構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同為國銀進軍海外的創舉,當時僅輕描淡寫,此次卻宛如「國慶」。這雖是媒體的新聞自由,但受害者卻是台灣人民,尤其是中小企業,理由如下:

一、國銀對登陸設點,普遍存在異於「國際化」的獨特經營理念。某大銀行之最高經營層曾經將登陸定位為「建構該行業務自北京到廣州的第二條高速公路」(註:該行第一條高速公路是由台北至高雄)。換言之,就是要複製另一台灣甚至比台灣更大的金融王國。此種「雄飛中原」的思維普遍存在於國銀。

二、官吏壓不住財團。十餘年來「以商逼政」的事例俯拾即是,約莫一個月前,某一財團的頭頭因不滿金管會對兩岸銀行參股限制規定,大發雷霆,驚動了上層,最高當局隨之做出「抓大放小」之指點,逼得主委親自移樽就教金控大老,釋出「開放金控下創投、租賃等子公司投資大陸融資租賃公司」等的鬆綁政策,以安撫「民心」。此種赤裸裸的「逼政秀」,必然會在財團金控登陸後持續上演,金管會有多少能耐堅持「有效之監理」,實在難以樂觀。

三、中國對銀行資金之需求甚殷,存貸利差維持在三%之高檔(台灣已低到約一%),這對國銀的誘惑甚大,是以國銀登陸,立刻會帶動國銀貸放業務之大挪移,即全力衝刺在中國之授信,以提高資金效能。

四、新的巴塞爾協議,對銀行資本之要求趨嚴,為此,國銀對中國之新增放款,必然會限縮國內之授信能量(減少國內授信及提高授信條件),首當其衝者即是台灣中小企業,對整體經濟之永續發展產生絕對不利之影響。

顯然,國銀登陸有利有弊,受益者首推中國,台商次之,登陸之國銀也會賺點利差;但留在台灣的普羅大眾及中小企業則是受害之一群。雖然也可由陸銀之登台獲得一些補償,但陸銀在台之放款,多受北京政策指導,台灣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財團金控之急欲登陸「以商逼政」,是基於本身利益,或可理解。但做為民間輿論觸角的媒體,卻不辨是非,其偏頗已可讓我們合理懷疑,動機就是要「把銀行鎖進中國」,為服務「終極統一」而效命。(作者曾任第一銀行總經理、董事長、總統府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