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三角貿易不改善 高失業問題就無解

中國廠曾發生員工連十二跳的科技大廠鴻海,日前在記者會中釋出董事長郭台銘對學者批其「台灣之恥」、「血汗工廠」感到心灰意冷,有意檢討暫緩在台投資訊息,驚動馬政府,閣揆、經濟部長紛紛出面喊話安撫慰留,期盼郭氏打消退意。另一方面卻有人質疑鴻海此舉只是以退為進的手法,一方面替其過去允諾而未執行的投資計畫,如高雄軟體科學園區研發大樓及雲端運算中心等,找一個下台階,一方面則是迫使政府釋出更優惠的條件,助其在台擴大投資,強化其競爭力,乃一石二鳥的妙計。

鴻海釋放郭台銘灰心訊息,是否為一種企業操作的策略,社會自有公評,我們不想深入探討,然而吾人願意提供最近一些觀察所得,與國人共同探討這些現象的意涵,及對台灣的衝擊與影響。首先,在富士康員工連續跳樓自殺事件中,我們從媒體的報導中,發現一個獨特現象,就是出事的富士康深圳龍華廠即有三、四十萬員工,幾乎是一個小城鎮的規模了,而媒體估計,富士康在中國的員工達到八十萬人,更是台灣一個縣的規模了。然而鴻海在台灣到底聘用多少勞工,有人估二萬多人,但也有估五千多人,不管用哪一個數據,皆遠遠超過台商在兩岸僱用員工十比一的平均比例。

另外,鴻海在中國經常提出龐大投資計畫,據中國媒體報導,其最近在中國四川重慶、成都、河南皆有招募數十萬勞工的大動作,手筆之大,令人瞠目結舌。但在台灣的多項投資計畫,儘管提出時聲勢浩大,簡直是「轟動武林、驚動萬教」,但部分計畫至今進度有限,距離完成承諾,仍遙遙無期。兩相對照之下,令人質疑鴻海將台灣當營運總部的決心?

其實,我們憂心的是,鴻海這種兩岸不均衡投資策略,並非獨特個案,而幾乎是所有台商企業的普遍作法,未來趨勢甚至愈來愈嚴重,因為馬政府一味向中國傾斜,讓台商更加理直氣壯地增加對中國投資,使得台商在兩岸的不均衡投資策略日益惡化。這種不均衡的投資策略,即為「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絕大多數為中國生產﹚的三角貿易模式。主計處統計顯示,一九九九年初,國內企業海外生產比重約占十%左右,迄二○○五年六月已逾四成,目前則超過五成,增加速度非常驚人,海外儼然成為台灣企業之生產重地。換言之,三角貿易所造成的熱絡假象,乃是探討台灣經濟數據與民眾實際生活發生嚴重落差的主要線索。

「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對台灣經濟的衝擊有多大?且看以下的數據。據中華徵信所統計,台商在中國僱用員工數高達一四四三萬人,台商每年支付給中國的薪資,總計約一.六兆新台幣,相當於台灣一年GDP的十二分之一。其中,中國沿海省份有八.七%勞動人口,都是由台灣企業支付其薪資,而台商更是中國沿海省份十八.三%家庭的「經濟支柱」。再以個別廠商對比,媒體曾統計,筆電大廠廣達在台灣僱用五千人,在中國為五萬人、仁寶在台灣約三千人,在中國是二萬二千人、緯創在台灣四千人,在中國有二萬人等,顯見很多台灣科技廠商雖然躋身世界大廠層級,但多數勞工卻在中國僱用,台灣只剩少數員工撐起研發與營運總部。再以台商對中投資而言,今年上半年官方核准金額五十七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一九五.九%,情勢顯然愈發嚴重。

探討三角貿易可以讓國人了解很多問題,包括今年官方所公布的經濟成長率、外銷訂單都非常亮麗,為何失業率仍居高不下,一般民眾更無法感受到經濟的復甦?原因即在於台商的「台灣接單、海外生產」,變成一種流行企業營運模式,造成經濟數據亮眼,卻無法改善民眾的生活。而馬政府本應針對三角貿易對台灣經濟與勞工的傷害,對症下藥,提出振興產業的政策,才能真正增加就業機會,如果只在意漂亮的數字,刻意忽視「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嚴重性,甚至一意孤行簽署ECFA,以兩岸經濟交流之名,加大對中國傾斜,自我斷送產業競爭優勢,台灣經濟恐將積重難返,病入膏肓,再無重振雄風的機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