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張珩卸任衛生局長之後…

■不平

看完了TVBS-N對女童轉院事件中,仁愛醫院神經外科林致男醫師的訪問之後,使我們更了解馬市府對此一事件的處理。

幾乎只要是直接臨床上與病人有關係的科別,例如內、外、婦、兒等科別的醫師,都會排到輪值。而輪值班數的多寡,則依醫院這一科的主治醫師數而定,若有兩個主治醫師則每個月十五天,若只有一個,那對不起,這位醫師在此任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處於備戰狀態,尤其是需要緊急開刀科別的醫師最可憐,不分白天或黑夜、假日,隨時會被召回醫院開刀。在這情形之下,會有幾個狀況產生,一般急診的醫師對於需要緊急手術的情況,了然於胸,所以他不會隨便呼叫醫師,否則會把on call醫師搞得神經衰弱。中、小型醫院規模不大,每科醫師的數目不多,實在無法負荷這樣隨叫隨到的服務,尤其開刀並不只是單純一個外科醫師就可以完成的,還需要麻醉科醫師與護士、開刀房護士等,所以中、小型醫院在非上班時間,就可能把需要手術的病人轉診至大型醫院或醫學中心。而某些大型的醫學中心,因為他們接收到這種需要手術處理的案例相當多,所以乾脆成立這種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全天候待命的單位,醫師、護士待在醫院中,病人來了,馬上緊急手術。

說明了這些,讓我們把場景再拉回到仁愛醫院事件現場,急診科醫師已作完初步處理,只有開刀可以救小女孩的命。有些醫師建議,先不管病床,先開刀救人,但現實狀況是沒有病床,如果外科醫師堅持要這麼作,可能麻醉醫師都還未必同意,開完刀即使病人放在開刀房,有監測生命跡象的機器(硬體),沒有專業的神經外科加護病房護士照顧(軟體),病情可能發生變化,也是很危險的,而且,這種情況偶一為之,或許可以,但外科醫師要發揮「大無畏」的精神,去得罪很多單位與人員。

本來,在張珩局長合併市立醫院之後,我們以為處理情形是仁愛醫院沒有床了,會連絡忠孝醫院神經外科許醫師或是陽明醫院神經外科劉醫師,同是一個醫院,院區不同,這樣互相支援才是張局長一直在宣傳的,各醫院能夠一起為台北市民服務,結果不是這樣,那為什麼要合併呢?

其實,這也和這次的「懲處」有關,衛生局長下台,去做台北市市立聯合醫院的總院長。張珩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那裡不知道世界的潮流,醫院不能太大,一旦超過六、七百床,則不管是管理、營運等等,都會出問題,但張局長還是決定要來個大合併,全部醫院為全市民服務的口號多麼堂而皇之。還利用各家擺不平的情況,自己「暫代」總院院長之職,這是有伏筆的,這種「官不聊生」的時代,他在議會待了幾個會期,早就受夠了,所以總要為自己留個退路,而且衛生局長一職,職權大致分為兩部分,一為公務、行政、公衛方面,一為管理台北市各大市立醫院。經由他一整併,一半的權力,已經被總院長掌握了。

所以,在此危機的時刻,隨便抓兩個替死鬼,以莫須有的罪名加諸其上,再獲得明快的「處罰」,順水推舟,光榮「下莊」。張珩原來是新光醫院副院長,但經過衛生局長一職「過水」,搖身一變成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掌握的資源、人員,比新光醫院的院長還龐大。這那是懲處,簡直是加官晉爵嘛!而這種「台北現代啟示錄」的官場現形記,大概也只有整天跳扭扭舞、游泳、跑步、與明星同台、拍賣穿過衣服並且常常在鏡頭前裝無辜地承認錯誤的馬市長,所掌管的市府中才會出現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