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艋舺》酷在這句話 李烈:「這部片子從一開始,就沒想著中國市場...」

◎ 涂芳祥

國片《艋舺》開出票房紅盤,身為一個電影編劇的我,除了為豆導與李烈製片高聲喝采外,也真心誠意地希望《艋舺》可以為國片產業創造一個「不以中國市場為主」的成功獲利模式。

依照目前台灣商業電影的業界實務,真要想能賺錢的電影,你必須打從創意發想、演員使用、劇本審編、置入行銷配製,統統都以中國市場為最根本的考量;片子如果不能在中國大賣,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你是找不到錢拍電影的!但《艋舺》不同。

在去年底新聞局主辦的「華語電影製片論壇」裡,現場一片台灣電影應全力打入中國市場的聲浪;筆者曾經直接提問《艋舺》的製片李烈:以《艋舺》的劇本看來,這個以黑道為背景的故事,很有可能在中國市場無法伸展手腳,如果《艋舺》是以商業電影的基調出發,為什麼不配合中國市場與政策,在題材與故事上先自行審編、大力閹割,以求找到更多投資與更大的獲利空間呢?

李烈製片的回答十分簡單:「因為,這部片子從一開始,就沒想著中國市場;而,《艋舺》應該還能獲利!」這個回答,差點讓我眼淚當場流下來——原來,台灣商業電影如果不以「中國規矩」為主要考量,讓台灣創作者能量得以盡情展現,也是有可能會賺錢的!

現在看到《艋舺》的努力,除了全國的拷貝數超過一百二十個,那是只有強檔洋片的上映規模、造勢與行銷廣告預算都是國片近年難得的大手筆,而全國觀眾也因為片子好看而進戲院支持,兩百萬美金的製片預算,如無意外,應該可以在春節結束後回收獲利——而這只是台灣市場而已!海外市場不管中國能不能播、要刪改修剪到什麼程度,都只是錦上添花而已,那與《艋舺》的成功何關呢?

(作者為三屆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得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