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同心圓不是無謂重複

■ 薛化元

教育部於三月七日召開「國中社會領域基本內容草案公聽會」,事後部分媒體報導的新聞,卻放大、凸顯反面的意見,而忽略多數肯定的意見。筆者認為國中課程內容,根據國民教育的原理與教育學課程理論的角度來檢驗,才是合理的作法。以全國教師會代表的反對意見而論,她主張:基本內容增加台灣份量,不少內容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學過,重複性高。甚至也有報導指出,此一基本內容與國小重複性太高,未考量到「九年一貫」的原則。可是只要檢視原本九年一貫課程與目前規劃的基本內容,不僅可以看出二者設計的主要差異,就課程設計理論的角度來檢驗,更可以清楚看到目前規劃的內容較過去有相當的進步。

首先,此一基本內容的設計應該與根據能力指標未來國小階段的內容設計走向,做一整體性的比較,而不是與現行的國小課程進行比較。如此,我們可以發現:就歷史而言,國小五、六年級未來的課程內容,在台灣部分未來將著重在人物或具體史事乃至鄉土歷史,不再是像目前詳細、連貫的設計。如此再搭配目前國中較有體系,且對台灣史有整體認識的教育內容,實際上不至於有太大的疑慮。

其次,如果假「九年一貫」課程之名,認為國民小學已經教授台灣歷史,國中就應該縮減台灣史的內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言之成理,細究之後,可以發現此一論述或許只是捉到理論的皮毛,未能掌握課程設計的原理與學生學習的需要。

根據「由近及遠,由具體而抽象」的課程設計理念,考量學生的認知與思考能力,對九年一貫的課程安排,做全盤性的思考,是合乎學理與實際的改革方向。

基本上,從內容草案搭配相關設計資料來看,考量國小學生認知及學習能力,避免造成過多的學業負擔,有關台灣的課程內容在國小階段,多著墨於人物或具體史事乃至學生居家的鄉土歷史的學習。而當學生年齡漸長,認知與思考能力進一步發展的國中階段,再將台灣與中國、亞洲、世界等相關課程,在現在的社會課程同樣根據「同心圓」概念做整體性的安排。如此的課程安排在合乎「由近及遠,由具體而抽象」的教育理念下,兼顧到學生認知、學習能力的增長問題,應該更能照顧到學生學習的狀況。

整體而言,此次「國中社會領域基本內容草案」的設計,較過去更合乎教育理論與學生需要,是值得肯定的具體改革作為。相較之下,以形式上所謂課程重複為由,提出的反對意見,與相關教育理論並不契合,實有商榷的必要。(作者為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