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北社評論》「好人」總統與「好」總統

◎ 徐永明

馬英九總統與姊姊馬以南通電子郵件中,抱怨去看勘災被嗆是「哼,好人沒好報」,馬姊卻在公開場合爆料為總統弟叫屈,一時間輿論譁然,原來總統幾十個讀秒的謙卑鞠躬,心裡卻有這麼多的不滿,真是教台灣民眾誤會大了。

為了避免這個好人與好政府的誤會,從六十年前政治學前輩Anthony Downs的討論中,就不斷地提醒民眾,一個政治人物或是政黨的好壞跟她/他們的本質或是動機沒有關係,重要的是選舉競爭對於政黨提出良善政策的壓力;簡言之:自稱是好人政府的,不一定會生產好的政策,更不要提去執行好政策的能力問題。選民應該注意的是,一個民主競爭的體制是否完備,讓有野心的政客去競爭政策的良善,以爭取多數選票。

可惜的是,當下台灣政治文化充斥著「好人VS.壞人」的政治動員,而不是「好政策VS.壞政策」的辯論與檢驗,政治人物與專家學者更是有意識地誤導民眾,以為媒體包裝出來的好人既是嫉惡如仇,當然會有民胞物與的胸懷,必也有大能力大擔當;顯然,自詡為「好人政府」的馬政府四百天執政以來,證明了這些命題間的斷裂:馬英九可能是喜歡「守法」的好人,卻不是一個有遠見去提出政策,並加以實行的「好」總統。

這或許是台灣民主成長的代價,陳水扁的經驗告訴我們:圖私利與愛台灣是並行的,中間需要法治來規範權力的濫用;而馬英九則提醒我們:一個擔心使用權力而招致報復的總統,卻很可能在民眾危急之際袖手旁觀,更不要提害怕得罪諸強權,為求善終的沈默與不作為,這兩個總統的經驗證明了:好人與好總統的距離差很大。

印證六十年前Downs的經典名著「一個經濟的民主理論(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其中對於政治人物的慾望與良善政策間關聯的論述,再看看馬英九委屈與災民怨恨間的巨大鴻溝,顯然台灣民主還在一個釐清個人自好與治理能力差異的階段,經過慘痛的教訓,才能總結一個歷史教訓:

民主不在於選好人,而是提供誘因(權力、金錢與名聲等肥貓條件),讓有能力的人相互競爭,並相互制衡,才能選出有能力執行好政策的總統,這才是好總統;否則只是一些「好人」總統、「好人」院長在自我標榜,怨恨天理之不明與民眾的無知。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