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北社評論》人人有品 國家有品

◎ 張世賢

近來黨政高層及各部會負面新聞不斷,恐會衍生上行下效、舉國無品的不良後果。馬總統上任後想必已洞察各方積弊,乃於六月間登高一呼,期勉台灣「人人有品」,可謂用心良苦的及時警惕。

然品格之型塑,非一蹴可幾,全民亦須同心協力,方能期其有成。筆者身為國民一份子,擬在個人專業領域協助打造有品的國家,完全論事,絕不對人。

筆者服務故宮三十餘年,利用科技保護文物、研究文物,但服務的單位卻有相當怪異的名稱—「科學保管技術室」,既強調窮理致知的「科學」,又將重點置於靜態的「保管」,實在不是號稱世界X大博物館之一的故宮該有的文化品味。

博物館除了要善盡「保管」之責,使文物不致散失或被盜以外,還須透過材質研究、環境控制等等途徑,採取種種「保存維護」的措施,盡力維持文物的現狀,以免其變質毀損,若不幸損壞才加以修復。動態的「保護」(包括修復)遠比靜態的「保管」艱鉅得多,絕對難以相提並論。國際間皆以conservation這個英文單字概括「文物保護」的工作,近年來風起雲湧的國際環保運動,也用這個字概括保護自然資源的工作。無論如何,這個字都很難與一般認知的「保管」劃上等號。筆者在故宮反映了一、二十年,院方好不容易才把單位名稱簡化為「科技室」,雖不完全貼切,總算有些進步。

然而,近日回院參加研討會,發現故宮又有驚人之舉,把conservation(文物保護)譯為「文物修護」,強調修理、整修的重要,真令人疑惑不解。文物保護工作的最高境界,在「透過環境控制等預防性措施,使文物不必做任何處理即可維持現狀」,與龐大而老朽的古蹟或建築動輒必須修繕的情況不同,絕無突出「修」字之理。事實上,「修護」一詞在台灣早已用於機車、汽車、船舶、飛機等之修理維護,一般都會聯想到工作場所油汙滿地的髒亂景象,與文物保護工作的內涵大相逕庭,豈可胡亂沿用而品味盡失?

故宮乃國內文化龍頭之一,在博物館界早已動見觀瞻,任何舉措皆可能在華文世界風行草偃,專業用語一字之差,影響將十分深遠。筆者站在老故宮人的立場,同時響應馬總統人人有品的呼籲,期待故宮是一座富於文化品味的國家博物館。

(作者為故宮退休研究員、科技室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