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有就業才有所得 有所得才有消費 消費券效益有限 投資台灣才能治本

經過多次朝令夕改之後,行政院將「振興經濟消費券發放特別條例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一旦通過將於明年初每位國民發放三千六百元消費券。民進黨方面則表示,將提出修正動議,主張將消費券改為現金發放,金額從三千六百元改為三千八百元。消費券與現金兩種方式,何者比較值得採行,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但是,如何有效提振民眾的信心,讓三千六百元的消費券或三千八百元的現金達成振興經濟的效果,更值得朝野重視。

讓我們先回到問題的起源:為什麼要發放消費券或現金?原因在於:二十餘年來,台灣產業、資金大量流往中國,國內的工作機會大幅減少,實質薪資所得也不增反減,民眾的消費能力與意願自然隨之降低;最近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使得台灣上述的經濟病象雪上加霜,馬政府的六三三競選承諾一一跳票,第三季連續出現負成長,股市加權指數半年來腰斬有加,七月的失業率突破四%關卡,十月的失業率達四.三七%,創下五年來同月新高。於是,政府想出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的點子。

今年五二○以來,馬政府比以往更積極地開放中國投資政策,幾乎到了全面鬆綁的地步。馬政府寄望拚經濟的,竟是中國觀光客、週末包機直航等操之於中國的因素。昨天,面對房地產業者,行政院長劉兆玄重申開放中資來台購買房地產是既定政策,其寄希望於中國幫助台灣拚經濟的念頭不言可喻。對中國投資不斷開放、鬆綁,造成台灣產業、就業萎縮,又期待中國為台灣經濟注入活力,不是互相矛盾的事情嗎?既然如此,何不好好「投資台灣」?

今天,處於罕見的景氣寒冬,政府第一件應該做的事,乃是檢討凡事仰賴中國的心態,好好用心耕耘台灣這塊土地。政府應該努力的是,改善國內的投資環境,包括租稅獎勵措施,吸引國內外的資金「投資台灣」。一個專門為產業外移服務的國家,不可能讓業者有信心來投資。唯有政府把焦點放在台灣,業者才有信心在台灣投資,為國內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升民眾對未來的信心。有就業才有所得,有所得才有消費,否則,工廠在中國,台灣只剩下咖啡廳,勞工活在失業陰影之下,哪有錢消費?哪有心情消費?

現在,政府把拚經濟的希望,寄託於中國觀光客;把提振房地產的希望,寄託於中資。大家都知道,真正對台灣有利的事,中國絕對不會做,例如,台灣要加入國際組織,或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中國都會極盡杯葛之能事;中國願意做的事,台灣應該警惕而不是慶幸。把台灣經濟前途放在中國不可預期的「善意」,極為不智;把台灣經濟命脈鎖進中國,更加愚蠢。政府為什麼不把希望寄託在台灣的觀光客、台灣的資金?只要政府帶動「投資台灣」的信心,勞工能充分就業,還怕民眾無力觀光、房地產低迷嗎?

所以說,不論是消費券或現金,如果當前的政策走向不變,恐怕很難帶動景氣的良性循環。台灣要振興經濟,端賴政府以身作則,施政方針「由外轉內」,在政策上提振投資信心,至少讓業者看得到未來,敢在台灣投資,從而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勞工所得,大家才有錢花、敢花錢。如果不此之圖,繼續開放、鬆綁中國投資,鼓勵產業、資金往外跑,國內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勞工的實質薪資也越來越少,政府發放再多的消費券或現金,結果也是石沉大海。道理很簡單,大家對未來都失去了信心,怎麼敢投資、怎麼敢消費啊?朝野千萬不要只在發放消費券或現金上面打轉,而忽略掉這個造成需要討論消費券或現金的根本問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