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振興經濟方案所凸顯的問題與危機

行政院發布「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宣稱要以十大措施,四十一項作法,投入一千八百多億元政府支出,外加兩千億元優惠購屋貸款,帶動當前經濟景氣。此一方案,洋洋灑灑,混雜馬蕭競選政見與新政府前此已經公布的股市濟急等措施,連日來金融市場反應冷淡,財經界並不捧場,而社會普遍評價也不高。

執政團隊大張旗鼓,事先預告,且由行政院及財經部會研議,再經總統府拍板定案,此一廣受公眾矚目的方案竟不如各方預期,其來有自。按方案的內容邏輯,當前台灣經濟成長遲滯,應對之策須從構成經濟成長或國民所得的項目著眼,亦即以刺激消費、促進投資、增進出口為要務,外加政府支出與賦稅改革。這樣的思考模式,出自學者組成的財經首長團隊,雖符合經濟學教科書的道理,卻不一定切合實際,未必對症下藥,也不見得符合社會期待。

實質言之,當前經濟不振,雖有外在環境惡化的肇因,馬政府上任以來,施政無能且政策偏差,導致公眾信心與耐性漸失,實為癥結。誠然,國際經濟出現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的惡劣局面,我國也難以免於受到停滯膨脹侵擾。但是,馬政府上任,在其標舉「回歸市場機能」的大旗之下,以失信於民的拙劣方式大漲油價,為百物皆漲火上加油,也使原已低迷的國內消費雪上加霜。民間消費既受打擊,連帶國內投資欲振乏力,加上國際經濟因美國金融動盪與油價上漲陷入困境,我國已經連續出現外貿逆差,整體經濟自難以出現榮景。經濟基本面低迷向下,外資撤離,馬政府猶言「外資看好台灣」、「我國基本面良好」;台灣股市自五二○以後跌幅遠大於鄰近國家,正是投資大眾對一味粉飾太平的馬政府不信任投票。馬政府公信力既失,祭出證券交易稅減半的如意算盤,自難以挽回市場信心與人氣。

基本上,台灣人所要求馬政府的,只是就當前經濟挑戰,拿出有效對策,展現能力,以收拾公眾已經所剩無多的信心與耐性。特別是對一般百姓來說,穩定的工作或收入來源是最基本的,經濟政策要「苦民所苦」,增加就業是起碼目標,提振經濟景氣為必要手段。尤其我國經濟近年鎖定後進的中國,貪圖其較低成本,卻因上進動能不足而自食惡果。如今,台灣即令所謂高科技產業亦在「微利」邊緣打滾,薪水階級實質收入不升反降,都與經濟「大膽西進,上進不足」脫不了關係。馬政府應匡正此一偏差,亦即全力促進投資台灣,增進就業,特別是發展提供就業機會較多的中小企業。經濟部統計顯示,台灣中小企業去年出現罕見的登記家數不增反減現象,一百二十四萬家中小企業仍雇用百分之七十七的就業人口,足見中小企業還是就業的骨幹,而其中製造業更是骨幹中的骨幹。因此,政府的主要責任與目標,必須放在改善投資環境,大力扶持製造業,方是增進就業機會的正途。

然而,受制於馬英九「終極統一」的意識形態治國,馬政府上任以後不此之圖,反而陸續對中國經濟全盤開放,實施經濟鎖定中國的愚蠢政策,正使台灣的投資、產業與就業機會加速流向中國,導致台灣經濟急遽沉淪;尤其中國於奧運之後,經濟成長減緩的挑戰明顯大於物價膨脹,馬政府寄提振台灣經濟的希望於中國,勢必落空,而且加害台灣。

這種大方向不知改弦更張,只從一般經濟原理原則紙上談兵,提出所謂振興方案,不啻緣木求魚。況且方案之中,優惠房貸對無殼族購屋實益不大、鼓勵購買家電燈具流於瑣碎、推動外資與地方產業只見口號、各項目標相互衝突且未訂定優先順序,其已招致各方質疑者眾,足見這是一項趕鴨子上架,被逼出來的應急官樣文章。官樣文章凸顯馬政府的行事特質與欠缺效能固不足為訓,其無以因應當前經濟嚴厲挑戰,才是台灣真正的危機所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