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扶持台灣邁向應許之地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140週年

■曾韋禎

一八六五年五月二十八日,馬雅各(James L. Maxwell)醫生登陸安平,基督教開始傳入台灣,除了傳播福音外,傳教士還帶來現代化的醫療、教育、觀念。就醫療而言,傳教士接連開設了台南醫館(台南新樓醫院前身)、彰化醫館(台南基督教醫院前身)、淡水偕醫館等,為台灣帶來新的醫療技術與疾病觀念。在教育方面,接連在台南成立大學(台南神學院前身)、牛津學堂(台灣神學院前身)培養神學人才;成立中學(台南長榮中學前身)、女學校(台南長榮女中前身)、淡水中學、淡水女學,並且要求入學女學生不得纏足,解放台灣女子數百年來的束縛;成立訓瞽堂培育盲人並且引進點字系統。

當時台灣社會的文盲比例極高,為了讓大家都可以讀聖經,巴克禮引進白話字,教導台灣人閱讀聖經。一八八五年五月成立聚珍堂,發行「府城教會報」(台灣教會公報前身),這是全台灣第一份報紙,除了信仰信息外,還介紹了許多世界新知給台灣人。

日治時期,許多長老教會信徒成為社會改革、文化促進的先驅,諸如蔡培火、蔡惠如等人,蔡培火更鼓勵使用白話字來普及台灣的識字率,雖然被總督府拒絕,不過台灣社會逐漸有了一股屬於自己的力量。

戰後的二二八事件,讓長老教會痛失無數精英,教會在此時也選擇用心宣教,較少投入於社會之中。然而為了迎接宣教百週年的「倍加運動」,讓教會開始深入台灣社會,開始投入於農村、漁村、雛妓、原住民、社區等社會關懷工作。同時又有會友彭明敏因發表台灣自救宣言而被逮捕,這些問題讓教會徹底去反省,要扎根於本土,才能解決人民的需要。

在台灣退出聯合國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主張台灣全體住民決定自己命運,以及民主、制度化的改革,並要求國會全面改選。一九七五年一月,國民黨政府以查扣教會所使用的「白話字聖經」報復,但也引起國際譁然。長老教會在當年底發表「我們的呼籲」,強化之前的立場,並於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五日發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主張台灣應該建立新且獨立的國家。

美麗島事件時,共有高俊明、許天賢、趙振貳三位牧師被國民黨逮捕入獄,不少受害者也是教友。這使得教會更走入人群,積極關懷政治受難者家屬,並用十年時間制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主張扎根在本地,認同所有住民,形成教會內的整體共識,消弭教會內部的質疑。自此之後,不管是二二八事件的平反、原住民自救運動、農民運動、環境保護運動等,皆可看見長老教會站在人群前方,帶領弱勢向強權抗爭。

隨著政治環境的開放,長老教會也慢慢從前線退下,從事更深層的信仰教育,在政治上則較著力於台灣在國際組織的參與,以及使台灣成為正常國家的努力。(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