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產品外銷中國 很險

■吳榮杰

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同為WTO會員國。雖然WTO鼓勵各會員國積極推動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但由於兩岸政治關係特殊,彼此間農產品貿易並未全然比照WTO規範而互有限制。在國內某些在野政黨領袖走訪中國後,對岸突然釋出若干「善意」,包括把准予進口之台灣水果種類增至十八種,其中十五種甚至可以零關稅優惠進口(但仍須課徵十五%的貨物稅),且一度聲稱可購買數百億的台灣水果。我國政府為保障國內農民整體長期利益,要求對方在WTO架構下雙方政府進行相關事宜之協商,惟中國方面並無此意,且主張要和我國民間組織對談。

其實,中國市場原本就是我國農產品拓展外銷的目標市場之一。雖然中國貧富不均,人民所得差距懸殊,但是中國大陸沿海大都會區仍聚集了不少高所得新富階級人口及包括台商在內的外國居民,且由於中國沿岸與我國僅一水之隔,因此,是除了日本、歐美等先進國家之外,台灣優質農產品拓展外銷的潛在目標市場之一。

能夠有計劃地將國產農產品外銷至中國當然是件好事,有助於紓解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帶給我國農業的負面壓力。但是,前提是必須在沒有政治力干預,尊重WTO規範,及市場機能自由運作的「正常」情況下進行的貿易行為,才不會讓我們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也才能避免將來陷入大部分國人所不願樂見的困境。

在一個農民所得及農產品價格偏低的國家,其政府竟然可以顧不得國內農業問題而「大方」宣稱要進口價格較高的境外農產品,確實令人訝異。但如果把他當作口惠而不實的政治宣傳,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怕的是對方政府別有用心,以政治力介入兩岸農產品貿易,硬要買咱的農產品。果真是因為政治力介入才得以做成的生意,隨時都會因為政治力的介入而失去市場。如果是出於懷有惡意的政治意圖,那情況可就更不樂觀了。中國以政治力介入農產品貿易,卻又不願與我國政府協商的背後目的是什麼?這個代價是不是國人所願意用農產品出口去交換的?當其企圖已達成、無法達成或無力持續進行而翻臉時,我們必須承受的後果又是什麼?

短暫的「利多」消息,可能導致國內農民爭相增產以供應虛幻不實的市場需求,並打亂我國有計劃的農產品外銷拓展策略,及國內農業結構調整計畫。當少數商人沉酣於短暫的個人利益時,對岸隨時可因政治因素翻臉不認人,以檢驗防疫或其他理由及刁難手段阻礙或禁止台灣農產品進口。已投入大量生產資源及心血去增產的多年生果樹或其他農作物無法驟然停產或轉作,其他市場亦無法在短期內大量吸收生產過剩的農產品,突然失去了外銷重心的國產農產品,不難想像其價格將應聲崩潰,到時候吃虧受害的,還是國內無辜的多數農民,而血本無歸的農民要向誰去哭訴?農民的損失、社會的不安誰來承擔?

尤其要防備的是,如果對岸在略施小惠的同時反過來威脅我國也開放其農產品進口,到時候廉價卻無法保證其安全衛生品質的中國農產品大舉入侵台灣,受害的又豈只是國內弱勢的農民和農業?

沒有透過雙方政府在國際架構下正式協商所片面宣示的「承諾」,或以民間力量和對岸政權磋商而來的「協定」,誰敢拍胸脯保證說:「安啦」?(作者為台大農經系教授兼台灣農村經濟學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