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本土化經濟論述

■ 盧俊偉

民進黨接連在立委、總統大選中落敗,但本土化路線並沒有錯,問題出在台灣的本土化價值,被政治人物過度窄化為「唯政治面」的論述,「經濟面」的本土化探討,顯然是過於忽略的。受這種「政治凌駕經濟」思維的影響,在台灣經濟面臨全球化、中國崛起等客觀情勢時,綠營支持者明顯困窘於「去中國」或「利用中國」的兩難之中。

其實除去「唯政治面」的思維,本土化的價值會有更廣更深的意涵。如果我們務實而客觀地來檢視當前台灣的經濟問題時,可以發現中國崛起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難道中國不崛起,我們的經濟就不會發生問題嗎?當然不會!我們有些產業還是會跑到越南等後進的開發中國家去。因此,台灣經濟發展的問題,在於我們自身的產業結構能不能順利轉型;換言之,台灣經濟的未來希望並不是在中國或越南等開發中國家,而是在我們自己。

民進黨上台後,與國民黨執政時期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提倡知識經濟,強調我們的產業要往研發、品牌等微笑曲線兩端來發展。在這種經濟政策主軸的協助下,興起了許多新興知識型產業,例如IC設計等技術服務業的興起,但傳統產業在產業結構的轉型過程中沒有跟上來。如果我們從「技術人力密集度」指標來檢視過去一九九○年代迄今的製造業情況,就可以發現中、高技術密集度的產業不斷在成長,但低技術密集度的產業卻持續萎縮,一直處於不景氣。換句話說,我們的總體經濟確實因中、高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成功而表現亮麗,但卻有一些傳統產業的從業人員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好處。而這些低技術密集度傳統產業的從業人員,多半被認為是民進黨的傳統支持者。因此當綠營執政者看著手中近幾年GDP數字的亮麗表現時,就始終想不透為什麼支持者還會說經濟不好;而這也是為何綠營支持者會抱怨民進黨高層離人民的實際生活感受越來越遠。

傳統產業萎縮或外移,確實是受到全球化或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崛起的影響,但傳統產業要再提升競爭力,絕不是單靠中國或其他國外市場就能解決,問題還在我們自己,也就是政府施政是否會更加留意這群全球化下輸者圈的福利。民進黨之所以接連敗選,問題之一就在於沒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本土化經濟論述。綠營人士如果只把國民黨的接連勝選,歸因於其對中國開放之經濟路線的成功,而要回頭來修正所謂的本土路線,這一來是對本土化價值的認識過於侷限,二來也沒有真正回應到其支持者的需求,同時更會在全球化下執政路線的繼續「迷航」。(作者為台大政治系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