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聯合國政治錯亂下的台灣自覺

■何國華

針對聯合國拒發新聞採訪證給台灣記者,國際記者聯盟(IFJ)秘書長懷特,除了指責聯合國是政治錯亂(political insanity)之外,並透過電話與聯合國資深官員激辯此一妨礙新聞自由的做法。身為台灣記協的一員,除了感謝IFJ的努力以外,也對聯合國的頑固態度再次表達憤怒。

正如懷特所指出的,「這些要求進入會議的(台灣)記者是一群獨立、並且不涉及任何政治活動的專業記者,聯合國給人的印象是受到台灣對手的施壓。」

事實上,自一九九八年之後,兩岸中斷官方互動,雙方關係常是限縮於政冷經熱的局面,閱聽人的兩岸意象常是透過媒體的各式文化符碼加以形塑,除做為測試兩岸發展的溫度計外,更是個人詮釋與建構兩岸關係的想像來源。但是從這次聯合國刻意封殺台灣記者新聞採訪權行為,可以看出兩岸關係並未因台灣在野政黨主席的出訪而緩解,中國的打壓一仍舊慣。

今天重新反思連宋訪中新聞,可以看出台灣部分主流媒體處在預設的正面表述,缺少對等篇幅提醒閱聽人,中國對台敵意與矮化做法,並不會因為連宋訪中而改變。事實上,這次的世衛大會中,連宋訪中已成為北京宣傳「一個中國」的最佳樣板,這從中國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沙祖康,召開記者會大張旗鼓的公開強調即可看出。

無疑的,假設台灣媒體報導重點,將連宋訪中意象與兩岸發展劃上樂觀的等號,恐怕會顯得過於簡化與偏差,因為連宋訪中的議題設定,已不只是報導建構,還牽涉到內容詮釋,攸關兩岸關係探討的書寫,以及詮釋新聞報導論述的權力意涵,特別是所建構的兩岸意象,都將成為閱聽人集體想像與集體記憶的認同焦點,透過社會結構與媒體傳播而重複強化,對此,媒體即不可不慎思新聞報導所呈現出的內容意涵與影響力。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曾經不只一次的表白,「要加強新聞輿論管理,不要給錯誤思想觀點提供渠道」。面對中國的媒體箝制,台灣媒體在新聞採訪過程當中,是否應該深思中國對連宋訪中新聞,迄今仍持續敲鑼打鼓,進行國際宣傳的背後,新聞媒體在中國所扮演的工具性角色當中,相較之下,台灣媒體是不是過於一頭熱,卻疏於守望的功能?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公布的國家治理指標,中國在衡量公民權與新聞自由指標,排名在全球倒數十分之一,是全球最落後的國家之一;此外,紐約人權觀察組織「二○○四年世界人權報告」也指出,中國官方對新聞媒體的箝制以及對言論自由的種種限制,已使得中國的改革行動深受破壞。

香港記協在聲援台灣記協,致送聯合國的公開信中指出,「知的權利」與「新聞自由」應該無國界,新聞自由不應該只在WHO的會員之間流通,否則就是侵犯國際人權和政治權利第十九條憲章所保護的權利。

當我們看到聯合國在政治壓力下的雙重標準,對於民主人權與新聞自由價值頑抗的同時,台灣新聞工作者似也應該再省思,針對這次世衛大會,我們所提供給閱聽人的報導內容是否已經足夠、平衡與完整吧?(作者為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常務執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