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統計數據解析居住正義

◎ 呂賢順

早期台灣農業社會多是自給自足,對於無法自己生產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多是透過交換增添生活趣味。現代的台灣社會的開門七件事,食、衣、住、行、育、樂、退休,著重於每日生活所需。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資料2023年台灣員工薪資平均為4.8萬元,加上獎金和加班費,月薪是5.7萬元,年收入約68.4萬元。為了方便計算以70萬元計算,也假設完全扣除非消費支出,完全是可支配所得。可支配所得平均分成七個部分,每個部分10萬元。正常的社會,台灣員工的收入必須有辦法支付,食、衣、住、行、育、樂、退休這開門七件事。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有一項房價負擔能力的指標統計。房貸負擔率等於,中位數住宅價格貸款月攤還額除以中位數月家戶可支配所得。房貸負擔率大於30%表示可合理負擔,可支配所得有30%,要償還房貸。雖然還是太高,正常的比例應該是七分之一,超過就會影響到食、衣、住、行、育、樂、退休其他的部分,會導致生活品質變差。房貸負擔率大於50%表示房價負擔能力過低,家戶可支配所得有超過一半要支付房貸。

根據2022年第四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顯示,全國平均負擔率40.25%,至於六都,台北市是66.06%、新北市53.10%、桃園市32.81%、台中市46.53%、台南市39.22%與高雄市38.76%。房價的高低,六都的市長必須負責,雙北住民可支配所得有超過50%是用來支付房貸,生活品質想變好,很難。到底是誰沒有穿褲子,現在就看得很清楚了。

(作者是財務金融碩士、證劵分析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