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回應〈國立大學成立中醫系,中醫界為何抗爭?〉

◎ 陳麒方

回覆張鴻仁教授〈國立大學成立中醫系,中醫界為何抗爭?〉一文。

教育之目的是培養各類人適才適所,需考量國家發展需求調整教學員額與規劃,無配套之下擴增系所會造成人力失衡。目前,觀光傳播、資通電系所在新學年度都即將調減;醫療人員類近年來,如牙醫學系的增設,是在醫學生總量內調控。中醫學系突破總量管制,此例一開,加劇全國醫療的不患寡、患不均,對於全民健康福祉並非有益。中醫界多數同進樂見國立大學成立中醫學系,但對於貿然打破總量管制下的新申設學系有疑慮!

醫療因在地需求、龐大背景知識、培育成本高,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對醫療人力workforce有執行總額控管,只要尊重總量原則,校系調整,大家都樂見其成。再者,美國AAMC、NBME等單位也提到師生比,台灣的中醫藥學校系師生比,目前並無那麼多的師資、教材也有待補齊,更別說畢業後負責醫師訓練容額問題未解,要維護全民醫療品質、減少財團體系透過大量人力剝削影響民眾健康,應當先有總量才有校系調整。

張教授曾提及其哈佛大學經濟學老師所說的經典:「市場經濟在追求效率,並不在乎最後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公平與正義不在本門課的討論範圍。」大學設立醫學系成本高,因應少子化,部分學校改申請成立門檻較低的中醫學系,確保生源,罔顧目前醫療不患寡、患不均的現況。人力失衡造成消耗高度社會成本,過度的醫療誘發需求(Physicians-Induced Demand)更影響全民健康識能。

衛福部管轄醫事人員各職系,近三年來已明確表達包括中醫學系、物理治療學系、職能治療學系、驗光人員,皆已過度飽和,新增系所宜在總量下調控移撥。教育部醫學教育會也認為總量原則有必要,並做了多方會談。社團法人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本月已四度聲明呼籲,落實高等教育醫事人力總量才能讓醫療永續。

在少子化的現在,台灣高教量能應當集中資源分配,非濫設科系。鄰邦韓國釜山國立大學,當初成立學士後韓醫學系也是以培育醫師科學家為名,但畢業生追蹤至今尚無真正全職投入醫師科學家工作者。台灣「中醫藥發展法」有參考韓國「韓醫藥育成法」,成立國立中醫學系緣由也是仿效韓國,那麼更應引以為鑑(在此先不論新設系宗旨云要培育研究人才。此應是在研究所端而非大學端)。

唯有落實高等教育醫事人力總量,才能保障全民健康品質、讓醫學發展永續。

(作者為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醫學博士 )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