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讓「疾病X」重蹈新冠覆轍

◎ 林基興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一九四七年名著《瘟疫》指出,「瘟疫逼我們思考世界上的惡和真相、人值得欣賞之處多於鄙視之處」。後世遭遇疫疾,本書常被拿出來當借鏡。

最近,英國皇家學會發表〈COVID-19:檢視非藥物介入措施〉,評估數千個研究「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和封鎖(封城,lockdown)、測試和追踪和隔離、限制旅行和管制跨境、通風與洗手等環境控制、民眾溝通」。發現六種措施中,最有效的是保持社交距離;居家令、保持身體距離和限制聚會規模等,顯著減少感染,而更嚴格的措施效果更大。戴口罩是減少感染的有效方法;在醫療機構,較高屏障功能的口罩(例如,N95口罩)比較低屏障功能的外科口罩更有效;強制戴口罩比自願的情況更有效。包括紐西蘭等國的證據顯示,全面的邊境管制政策可以減少但不能消除進入該國的患者;旅行前的體溫篩查對減少輸入或傳播無影響。加強通風可減少病毒,但加強表面清潔或使用屏障效果未定(頂尖期刊《自然》則認為表面清潔只是安慰劑)。社交媒體未必比傳統媒更助益溝通。

《美國醫學會臨床期刊》顯示限制移動與居家檢疫是有效的措施,但民眾未必領情,諸如歐美常有抗議戴口罩「侵犯人權」。相對地,國人比較配合國家政策,「小小不方便算什麼?」

美國哈佛大學哲學教授桑塔耶納(Santayana)指出,不從歷史中學到教訓者,註定重複歷史。世界衛生組織正在研商,全球未來遭遇「疾病X」則如何應付?二○○三年,台灣遭受未明呼吸道疾病侵襲。十年後,衛福部疾管署出版《二○一三年,SARS 十年—生聚與教訓》,助益處置二○二○年來襲的COVID。現在疫情趨緩,期待衛福部聯手經濟部與教育部等合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報告,也算政府「前瞻」的功績。

(作者為大學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