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再談原住民學生加分的真相

◎ pasuya poiconx

邇來高中、大學學生頻繁出現對於原住民學生入學加分表達諷刺及歧視言行,媒體亦有論者提出不同的論點與意見,僅就先前投書未及敘述者補充。近年在少子化、大學數量猶居高不下之際,原住民學生入學係以外加方式,同時族語認證通過方能獲得較高優惠額度,加上公私立大專校院設立的原住民專班、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的原住民學生以獨立招生,因此原住民學生入學排擠一般學生情況應遠非三、四十年前僅約廿%高中職生可以進入高教環境可相比。

原住民學生固然有原鄉、都會的差別,也存在經濟強勢、弱勢,以及家庭結構或親職的人脈、知識能否支持的殊異。有些孩子無需這樣的優惠,就能逐步完成學業;有些資源網絡匱乏的孩子,就必須依賴這樣的特殊方式才能有機會入學。(本報資料照)

台灣一一○學年就讀大專校院的學生共九八五一四四人,原住民學生二四二三四人(占二.四六%)。一一一年大學入學區分繁星、申請入學及分發入學,比較可能以降低錄取分數錄取原住民的「分發入學」,都占當年總錄取比例的廿五%,然而以這個比例算出原民生,占比其實很低。但原漢學生懸殊的比例,還能引起學生攻擊與偏執的言論,顯見這已非單純的學習資源分配與排擠,而是根深柢固的族群偏見。在一個多元族群與文化組成的國家,這是嚴重的社會結構失序,立法機關應該認真面對這樣的現象,研議停擺多時的「反歧視法」。

原住民學生在這樣被視為優惠的機制下,究竟如何自處?在台大就讀的原民同學Lahok Ciwko表示,他自小就很努力想要成為一個會考試的學生,但因為原住民升學優待措施,從國三開始,老師經常把他的考試成績寫在黑板上,要全班計算加分後的成績,到了高中還曾被老師、同學說是「加分狗」、「生番」,政策的恩惠反而讓他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自己(參考貴報報導)。如前所言,相當比例的原民生已經不是依靠著這樣的優惠進入高教,但是有一群人卻讓整體原民生繼續無差異的被貼上這樣的負面標籤,在學習的過程中被以有色眼光看待,不容逃脫。這種終身感覺差人一等的認知,對於原住民學生的正常學習與積極進取,確是極其沉重的壓力與汙名。

曾經概略參照過中國少數民族、美國有色族裔學生獲得的特殊資源,通常是相當低的分數,而且是在面試過程給予,因為要衡量其文化、宗教與經濟上的條件,非如台灣制式設定十五%或卅五%的優惠額度。在大學教過書的人都知道,學科能力十五%或卅五%的差別,根本是無法正常追趕的距離。但是台灣一部分以這類方式進入大學的原民生,並沒有獲得任何可以讓他能夠追趕或彌補這個差距的輔導與資源,導師也不知道怎麼幫忙;這也是原民生高輟學率的原因。其實原住民學生固然有原鄉、都會的差別,也存在經濟強勢、弱勢,以及家庭結構或親職的人脈、知識能否支持的殊異。有些孩子無需這樣的優惠,就能逐步完成學業;有些資源網絡匱乏的孩子,就必須依賴這樣的特殊方式才能有機會入學。如何以公平、細緻、多元與可以自主選擇的方式,進行制度的變革,應該是下一步。

(作者是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