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你真懂吃魚?

◎ 李道勇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黃之暘副教授長年推廣食魚教育,同時經營臉書社團《養殖與食魚文化》,吸引了廚師、主婦、魚販、饕客、船長等等,擁有近八千名成員,一堂大學課程,竟成了大眾的食魚課。

黃之暘多年來,走踏臺灣各地的魚市場,這些紀錄就化成了《怪奇海產店:海島子民的海味新指南》這本書。他帶領讀者在字裡行間內,探訪漁產的點滴回憶,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與觸覺的鮮明回憶。

在臺灣還有一群人,也像黃之暘一樣致力於推廣「慢魚運動」,這是二○○三年起源於義大利,理念為Good, Clean and Fair Fish。「慢魚」這兩個字有點難以連結,簡單的說,如果在吃魚前,「慢慢」研究這「魚」怎麼來?甚至再追溯魚的身世,大概就能了解「慢魚運動」的精神了。

食魚教育還可融入學習領域及在地水產特色,漁業署與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就曾舉辦「二○二二魚你相育—食魚教案徵選競賽」來配合學校的「慢魚」課程。不過據筆者了解,目前不少食魚教育課程,仍在使用進口的鮭魚、鱈魚等為教材;學校、家長擔心讓孩子食用有刺魚,這是我們黑潮海洋民族最大的諷刺。

台灣的鮭魚從挪威進口,帝王蟹來自韓、日,紅蟳、青茵等來自東南亞,白鯧則來自印度與印尼,烏魚子竟然有從中國進口者。台灣每年進口近三萬噸的鮭魚與鱈魚,但國內每年消費的午魚量只有四千噸,只佔總產量的三分之一;與其求人,不如反求自己,只要我們多吃一些國產魚,就能對國內養殖業者和食魚教育的推廣,幫上很大的忙了!

(作者為城南文史工作室負責人,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