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解讀選民所發出的訊息

九合一選舉落幕,幾家歡樂幾家愁。台灣公民透過選票,選出地方公職人員,也複決了十八歲公民權案。選舉必有勝負,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大敗,蔡英文總統辭去兼任的黨主席職務;中國國民黨的縣市長總數雖未增加,重取台北、桃園兩都突出了勝選的氣勢;台灣民眾黨贏得新竹市長選戰,政壇版圖出現新形勢。選後政黨、政治人物各式各樣的反應和動作頻頻,但推敲、解讀選民所發出的總體訊息,據以檢討並調整政治實務和作為,才是提升民主的真諦。

九合一雖由全民投票,本質上是地方選舉,檢驗地方和中央政府的主政者,有「期中考」的屬性,也顯示當前的政治格局和主要政黨實力,略有兩年後總統大選前哨戰的意義。

近數月來的喧譁,凸顯了這次選舉的特點。負面競選手法充斥是犖犖大者。批評攻訐對手雖為選戰在所難免,這次九合一期間的口水戰、互貼標籤和仇恨動員,加上政媒名嘴的炒作,候選人之間除了少數例外,常口出氣話惡言,有如村夫對罵。不重視公共議題和政見的詰辯,讓選民無以耳聰目明;在厚厚的選舉公報和眾多候選人中,不少公民難以理性抉擇,常憑感覺、意識形態、政治立場投票,貶損了民主選舉的真義。

投票率低是另一特質。平均六十一%,為十年來最低,六都市長投票率尤只五十九.八六%。投票率低,與武漢肺炎疫情未解有關,對染疫的顧慮及確診者不能投票,減少了投票人數。同時,低投票率也反映選民對選舉喧鬧爭鬥的厭煩和無奈,在「天下政客一般糟」的觀感中,有四成公民選擇不投票。

俗話說,「成功有一百個爸爸,失敗頓成孤兒」,但民進黨的挫敗,有諸多肇因。期中選舉基本上對主政者不利,剛落幕的美國期中選舉雖未出現共和黨「紅潮」,完全執政的民主黨卻失去眾議院多數。九合一除了關注個別候選人資歷、政見,也整體檢驗主政者的執政績效,從防疫、物價、房價、薪資、安全等實質層面,到形象、價值等表現。

民進黨近年的執政表現,與選舉結果不無落差。疫情處理在國際評比不算差,指揮官陳時中沒功勞也有苦勞;整體經濟表現在逆境中展現韌性,但庶民感受與經濟指標顯有差距;面對中國日增的脅迫,正廣結國際盟友,力求國防自助人助。然而,九合一畢竟與總統大選層級有別,民進黨完全執政所顯現的自滿傲慢,選戰也暴露了失誤錯著,以致支持者都未必接受,基本盤疏離,卒以慘敗收場。

回顧九合一選戰過程,民進黨有不少令人搖頭的表現。在提名階段,除了屏東辦理初選,其餘都由選舉對策委員會協調,重要都會由蔡英文拍板,「沒收初選」的程序不正義,有悖「民主進步」之名,也讓未獲提名者和支持群眾不服,未選先自招敗因。其次,林智堅論文案在台大學倫會決議撤銷學位後,黨主席下令全黨力挺,後林智堅退選,社會形象已受損,尤傷及中間及年輕選民的支持。尤有甚者,選戰以「黑金」打擊對方候選人,反遭「黑道當中常委」譏諷,與二○○六年「解散派系」的黨大會決議一樣,說一套做一套;出現「以選票教訓民進黨」的訴求,並非無因。從而,民進黨當務之急,是以行動證明,力求掙脫「權力使人腐化」的窠臼,不忘初衷,方足以收復人心。

另一方面,對九合一的結果,不宜過度解讀,甚而擴大預言二○二四大選的勝負。九合一既屬地方選舉,層級不同,關注議題有別,總統大選在基本的民生、經濟、內政之外,中國政策及外交安全走向尤為重點。國際媒體觀察這次九合一,即有「比起中國的威脅,選民更關切的是內政議題」普遍看法,選民以選票表達對蔡英文和民進黨的不滿。一般通說的「鐘擺效應」,兩年前發生過,中國國民黨這次勝利,未必能轉化為總統大選的優勢。就政治現實說,九合一顯示藍營在地方扎根經營仍居優勢,但選前民調顯示該黨整體支持度遠較民進黨落後;更關鍵的,以行動擺脫「親中政黨」的形象和實質,才是該黨要務。

連日來政客和政黨尚未見認真檢討,爭鬥傳言已甚囂塵上;立委補選、藍營黨內拱侯卡侯、民進黨推選主席…,對這次九合一所顯現的惡質選舉文化,卻鮮少出現應有的實質檢討。台灣如今正面臨經濟、軍事、安全等諸多挑戰,政客和政黨不斷鬥爭的習性不改,政治過熱的情況持續,實在不是面對惡鄰所該有的政治文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