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的勝算非僅不對稱作戰

◎ 吳哲文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出版《台灣的勝算》,宋磊先生因而投書「談三軍裝備與規模增減」,代表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逐漸抬頭的不對稱作戰派的意見。但筆者有不同看法,爰回應如下。

筆者認為,「怎樣的部隊規模與裝備,才能使台灣在台海有事時,達到『即便僅靠台灣自身的戰力,也能使台灣能夠在台海戰爭中擊退中國侵略軍來犯』的目標」,必須有縝密評估。也許比照美國海軍研發福特級核能動力航艦的流程,回歸原點,就不同情境、不同兵力規模與裝備內容進行電腦模擬,找出最適的兵力規模與裝備內容公約數,是一個比較周全的辦法。

再者,不對稱作戰派可能是觀察俄烏戰爭第一階段(二月廿四日開戰至三月底俄軍放棄攻略基輔)的過程中,看到烏軍能夠以無人機、各種單兵攜行式飛彈及火箭,配合地形與氣候等因素,有效阻斷俄軍攻勢,所以也對不對稱作戰在台灣的前景產生相當程度的信心。但不對稱作戰派沒解釋的是:隨著戰局進入第二階段—頓巴斯消耗戰、乃至於當前的第三階段—烏軍對烏南赫爾松及克里米亞等地發動反攻,烏軍開始在重裝備與火力物量上與俄軍出現相當落差,並一度在頓巴斯消耗戰中出現新舊武器彈藥青黃不接的情況,直到最近烏軍發動烏南反攻規復作戰後才明顯緩解。

筆者認為,以俄烏戰爭的各期變化來講,固然不對稱武器能發揮作用於一時,但在之後的守土與反攻作戰中,重裝備仍有其重要性。而且俄烏戰爭也不能直接完全類推台海有事,以空軍為例,有相當的戰機數量才能自力在經受消耗的情況下確保或奪還制空權,而海軍方面也不能僅靠少數大型艦與大量飛彈快艇、輔以一定數量的反艦飛彈,仍需要一定數量的中大型水面艦,方能在戰爭後期階段中奪回台海當面的制海權。

因此,依筆者管見,台灣固然必須強化不對稱戰力,但傳統戰力在台海戰爭中仍有其價值,其應如何調配與增減,應從速進行通盤的審慎評估。

(作者為兼業作家,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