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莫斯科號」啟示錄 談現代戰爭跨平台、全領域的灰色衝突特性

◎ 呂禮詩

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Moskva)四月中旬中彈起火沉沒,其事發的經過與肇因,可能和廿二年前沉沒在巴倫支海的「庫斯克號」(K-141 Koursk)核潛艦般,永遠沒有真相;然若抽離了防空、反飛彈、電子戰的戰技層次,從戰術的框架解析莫斯科號的作戰環境,更能瞭解當前戰爭的型態與未來的趨勢。

俄羅斯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以來,莫斯科號巡弋於黑海、為待命向敖德薩(Odessa)發動兩棲登陸作戰的船團撐起「防空傘」。莫斯科號中彈前的最後時刻,航行於蛇島以東24海浬外、距敖德薩80海浬的公海上,遭逢烏克蘭使用拜卡「旗手」(Baykar Bayraktar TB2)無人機在高空盤旋的識別與定位,和美軍P-8A海上巡邏機於羅馬尼亞海岸線的監偵、目獲;此其兩者不但對莫斯科號形成嚴重威脅,且為烏克蘭的岸置「海王星」(Neptune)攻船飛彈提供截擊海上目標的精確位置。

裝備了SA-N-6長程防空飛彈、SA-N-4短程防空飛彈與AK-630近迫武器系統,且配備「電子防禦」(electronic protection, EP)及「電子攻擊」(electronic attack, EA)系統的莫斯科號,面臨多重且近乎飽和的空中威脅下,遭海王星飛彈命中,突顯了現代戰爭的跨平台、全領域的灰色衝突(grey zone conflicts)特性。

「旗手」無人機與雖然沒有衛星鏈傳能力,但可透過戰術數據鍊(tactical data links)跨平台與空中的美軍P-8A海上巡邏機、地面的海王星飛彈的機動指管車和烏克蘭南部軍事指揮部,進行指揮、管制、通信、計算機、網絡、情報、監視、偵察和目標定位(C5ISRT);而烏克蘭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黑海以「海上微風」(Sea Breeze)為名所實施上述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軍演,迄今已超過十年。

此一作戰模式,正是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迪上將(Michael Gilday)於2021年初公布的《2021年領航計畫》(Navigation Plan 2021)中,所追求的「全領域作戰」(All-Domain Operations)能力。

烏克蘭及美軍游走於「灰色地帶」的非傳統、非常規武力使用,分別派遣無人機及P-8A海上巡邏機在公海及羅馬尼亞境內執行「情報、監視和偵察」(ISR)任務;莫斯科號的搜索雷達即使偵知,但在一時難以辨明國籍的情況下,為避免誤擊北約軍機,以致違反《聯合國憲章》第2條第4款「不得使用武力」,且引用《聯合國憲章》第51條行使「集體自衛」,故只能不斷向上請示,研判此為莫斯科號遲滯防空及反飛彈作為的主因。

近年來國防部的建軍規劃,以運用創新不對稱思維為主軸,若從莫斯科號的教訓中汲取經驗,如何鏈結不同軍種的平台、以形成系統,並與美日等友好國家進行常態性「互操作性」軍事演習,國軍才能具有嚇阻中國的「全領域作戰」能力。

(作者為新江軍艦前艦長、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