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宗教音樂難登大雅之堂?

◎ 劉韋廷

據報載台中知名高中的音樂課,老師要求學生製作「中國傳統樂器」專題報告,有學生以臺灣民間常見的南北管與牽亡魂音樂為例,遭到授課老師的不諒解與情緒失控,認為超出課本範圍,要求學生刪改,導致學生不滿而將課堂錄影放在網路上公審,引發各方熱議,校方發表聲明要求老師遵循正向管教,希望回歸師生之間的理性討論。筆者認為此新聞事件凸顯傳統音樂長久以來在教育場域的缺席與較少重視,讓西方音樂在國內藝術教育佔有強勢的主導地位。

108課綱於2017年上路,當中藝術領域載明「教材編選應連結其他領域/科目,重視臺灣在地藝術與各族群藝術,兼顧傳統藝術文化資產與當代藝術文化,兼及在地特性及學校特色,活用不同形態文化資產,引導學生體驗藝術與文化。」總綱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軸,因此按照課綱來看,新聞事件中的學生在選題方面並無不妥,但大多數在學校擔任教職的老師們,對傳統音樂不若西方音樂熟悉,除非老師本身背景是國樂系、傳音系、民俗藝術所等領域,否則對於這類帶有宗教性質的音樂,特別是出現在儀式場合(喜慶喪葬)有著許多禁忌,往往避之唯恐不及,更何況要教導學生認識傳統音樂,有其困難之處。

臺灣的傳統音樂絕大多數與漢族文化有關,根據民俗音樂學者的研究,可包括儀式音樂、民歌、南管、北管、雜樂。當中儀式音樂以佛教、道教為主要內容,例如誦唸經懺、拜神超度、建醮酬謝等儀式。此外,政府或民間的各種祭典也會有音樂的使用,像是祭孔大典除了歌詩朗誦,亦出現北管演奏。一般來說南管是指以絲竹合奏的音樂,性質較溫文沈靜,相對於用嗩吶、鑼鼓合奏的北管樂,性質較高亢熱鬧,是臺灣傳統音樂的兩大主流;而牽亡歌陣與法師傳統有密切相關,具有戲劇成分,有唱有唸,引領亡者進入另一個世界。

如此豐富的民俗音樂在目前社會已漸少見,成為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對象,也應納入學校教育,教導學生認識傳統民俗,親近土地,以及培養在地文化的認同感,開啟學生瞭解華人世界的音樂視角,進而與國際交流,懂得欣賞屬於我們自身的民俗文化。

(作者為宗教學博士,中研院博士後研究)

e世代的師生關係

◎ 徐嘉欣

台中一中的高一學生因為音樂課報告問題和老師互槓,讓其他同學拍下來上傳YouTube,引發熱議。從影片的內容來看沒有惡形惡狀(高一的孩子還是很單純、很受教的),但這名老師卻因此情緒暴走,說了些聽起來不是很理性的話,筆者只能說這名音樂老師恐怕沒有見識過比這更惡劣的學生吧!

據聞這名音樂老師已經執教三十餘年,想必一定有經歷過「唯師命是從」的時代,但是現在不同了,學生的自主性很高,在他們的想法裡,父母不一定是對的,何況是老師呢?

老師面對e世代的學生,在觀念思想上也要與時俱進,遇到不合乎自己要求的學生,任何情緒上的語言都要避免,免得傷人又傷己。先心平氣和聽聽學生怎麼說,然後指引他們如何做可以更好,這樣是不是更圓融呢?如果一味的否定,不要說小孩子了,就是大人看到自己辛苦努力的結果卻被打回票,也會受不了的。

(作者為高中教師退休,高雄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