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200/8760談即時電價制度

◎ 劉志文

近日傳出台電公司正在規劃「即時電價」制度,依照用電充裕狀況訂出「綠、黃、紅」三種顏色電價,未來有參與「即時電價」制度智慧電錶用戶,可收到簡訊預告隔天電價資訊,提醒用戶明天是哪種顏色的電價,何時是電價高峰或低峰,以提前告知用戶可轉移用電時段,進而改變其用電行為。此一制度若實施順利,可預期的是,大部分的用戶可因此改變用電行為,使整體用電的尖峰及離峰差距縮小,負載曲線成平滑狀,讓發輸配電設備有較均衡負載使用率,進而提升系統整體效率與安全性,有效降低尖峰發電成本,將有助於全民的用電效率。

「即時電價」制度在國外由來已久,已是國際趨勢。國際間,以電業優等生南加州愛迪生電力公司( Southern California Edison) 為例,其即時電價制度,針對不同季節都有提供給用戶不同的即時電價方案價格表。簡單的說,它就是利用氣溫轉換成電價時間表,溫度越高,電價越高。譬如當用戶知道今天的洛杉磯市中心最高氣溫後,就能知道隔天24小時的每小時電價費率,他也就能夠提前針對明天的用電行為作規劃。而與我們鄰近的日本,實施電力自由化多年,光是售電公司就有超過6百家,更累計有多達1000種不同用電方案,供用戶自行選擇使用。

此外,「即時電價」制度也是電力管理中很重要的課題,不僅是需求面管理制度之一,也是達成電網低碳排、高效率、高可靠度、高韌性與用戶電費可負擔(affordable)等現代化電力系統特徵的經濟誘因。台灣地狹人稠,土地寸土寸金,逢供電疑慮時,不先思考解決與管理的方法,就先考慮大量蓋電廠的想法,已是過去傳統思維,尤其建置電廠耗費眾多資源與成本,後續恐亦將對環境與土地皆造成重大衝擊。因此如何巧妙運用「時間電價」來改善用電行為,促成需求面管理,就更顯凸顯出主事者的智慧。

實際上,根據台電公司的負載數據顯示,台灣一年8,760個小時中,其實僅有約200小時負載較高,把這200個小時的尖峰移到其他離峰時間,使負載輪廓越扁平,使得發電機組不用上上下下大幅度改變發電量,電網會較安全穩定。譬如台電若先預知我們明天晚上七點的電費比較貴,我們可以提早六點開冷氣把室溫降下來,七點再關機一小時,就可以聰明省電費。透過類似這樣的行為,不僅讓發電成本下降,用戶也可以省下電費,也不用無止境蓋電廠追求尖峰成長,且系統因供電裕度增加,而變更穩定,怎麼算都是非常划得來的機制。因此,推動有效的即時電價與需量反應方案措施,相較於增設電廠,將可兼具經濟性與時效性。

2050淨零碳排已成為國際各國能源戰略目標,歐美亦即將實施邊境碳稅機制,減碳不僅已攸關產業競爭力,更是生存保衛戰。臺灣為出口導向國家,電網現代化、無碳化至關重要,除了要積極發展再生能源,運用「即時電價」與「需量反應」做好電力管理也是維持供電穩定的方法,而國際優秀電業的即時電價機制不僅公開透明且容易讓用戶理解,讓用戶大眾能夠有所依循。可預期的是,「即時電價」實施後,透過智慧電網之相關技術,電業機關可透過即時電價等動態電價方案供用戶選用,並藉由其離峰、尖峰用電價差的誘因,促使用戶改變用電行為與降低碳排之需求面管理,有效為臺灣達到供電穩定,實為臺灣電網現代化重要里程碑。

(作者現任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